科技 >   >  正文

APP竊取個人隱私為何屢禁不止?

評論

剛和好友通過手機聊完育兒經,購物APP上的各種母嬰產品推薦就找上門來;正在應用上瀏覽二手房信息,中介電話不期而至……為什么手機這么懂你?其實,這是手機應用軟件通過頻繁自啟動,在搜集你的個人隱私。

APP竊取個人隱私為何屢禁不止?中國警察法學研究會反恐與網絡安全治理專委會常務副主任秦安表示,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APP竊取個人隱私行為的背后有著巨大商業利益,部分應用程序像小偷一樣竊取用戶個人信息,或通過倒賣牟取非法利益,或用于商業廣告投放。另一方面,對相關行為的處罰力度較輕,不法分子有恃無恐。

更讓人擔憂的是,許多在生活工作中“必備”的APP,在安裝時都會提出各種授權要求,否則就安裝不了。在授權之后,這些軟件在后臺干了什么,取得了哪些信息,用戶無從得知,個人隱私泄露風險不斷加大。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監測分析發現,在下載量較大的千余款移動APP中,每款應用平均會申請25項權限,其中申請與自身業務無關權限的APP數量占比超過30%。

業內專家表示,APP非法采集用戶信息的情況不容樂觀,用戶需加強風險防控意識,關鍵時刻要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

事實上,針對手機APP過度搜集個人信息現象,國家相繼出臺了《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和《網絡安全實踐指南——移動互聯網應用基本業務功能必要信息規范》,對APP超范圍收集、強制授權、過度索權等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作了明確規定。

近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草案)》。《草案》明確了開展數據活動的組織、個人的數據安全保護義務,落實數據安全保護責任。對此,專家表示,這將為個人信息等數據保護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來看,許多手機應用程序設置的‘套路’,真的是讓人防不勝防。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大處罰力度,讓他們不敢干違法的事,不敢竊取個人隱私。”秦安說。(記者 李萬祥)

標簽: 網絡小偷 APP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