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欣
2013—2016年間,被稱為“水滴”的海洋熱浪使太平洋東北部的一大片表層水域變暖,擾亂了西海岸的海洋生態系統。這也引發了一波關于海洋表面水域極端變暖的研究浪潮。但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最新研究表明,海洋熱浪也發生在水下深處。
此可視化圖描繪了衛星拍攝的西大西洋盆地(包括大陸架)的測深特征。圖片來源:NOAA
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的論文中,由NOAA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團隊利用觀測和計算機模型相結合的方法,首次對北美周邊大陸架水域多發的海底海洋熱浪進行了廣泛評估。
由于底層水溫數據集的相對稀缺,科學家們使用了一種名為“再分析”的數據產品來進行評估。評估從現有的觀測數據開始,并采用計算機模型來模擬洋流和大氣的影響,以“填補空白”。
使用類似的技術,NOAA的科學家們能夠重建19世紀初的全球天氣。研究團隊發現,在北美周圍的大陸架上,底層海洋熱浪往往比表面熱浪持續的時間更長,而且可能比上面的表層水域有更強烈的變暖信號。海底和表層海洋熱浪可在同一地點同時發生,特別是在表層和底層水混合的淺層區域。
研究人員表示,關鍵是維護現有的大陸架監測系統,并開發新的實時監測技術,以提醒海洋資源管理者海底變暖的環境條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