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   >  正文

“雪龍2”號完成一個“小”目標!接下來它還要做些啥?

評論

7月12日,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從上海出發,前往北冰洋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近日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考


(資料圖)

首個全部完成的作業項目產生

“雪龍2”號工作進度如何?

接下來還要做什么?

一文了解↓

“雪龍2”號完成一個小目標!

01

首個全部完成的作業項目產生

北京時間8月2日1時50分

隨著第10個站位的海洋光學調查

在“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舯甲板完成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

首個全部完成的作業項目產生

海洋光學觀測項目屬于大洋科考作業范疇

本次科考共安排10個站位的觀測作業

利用專業科考設備

探測在海洋不同深度的太陽輻照度

用于衡量太陽輻射能在海洋中的吸收、衰減過程

02

楚科奇海:浮冰多、海霧大

進入北極圈后

“雪龍2”號遇到的浮冰越來越多

戶外溫度低能見度差

“雪龍2”號的安全航速

被控制在8到9節(海里/小時)

與往次北冰洋科考相比

本次北極圈內航線浮冰多、海霧大

客觀上增加了相關作業難度

“雪龍2”號最有趣的任務

01

拆盲盒

△海葵,一種腔腸動物。

△北極筐蛇尾,為北極特有品種。

△泥海星,是北極陸架區常見的一種海星。

拖網作業是把網下放到海里并拖行一段時間

看看能打撈上來什么

這項作業被稱為“拆盲盒”

可以用來分析海里的生物多樣性情況

02

放氣球

科考隊員將攜帶無線電探空儀的氣球

放飛到兩三萬米的高空

探測大氣自下而上的

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等數據

可以提高我國對北極地區的氣象預報水平

03

放潛標

△7月26日,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隊員布放潛標。

潛標是觀測海洋數據的重要科考設備

第一年 科考隊員將潛標定點投放

第二年 下一批科考隊員將其收回

進而收集長達一年的海洋水文觀測數據

△7月26日,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隊員在CTD旁進行海水采樣。

據介紹 “雪龍2”號科考隊員

將進行24小時不間斷作業

除了常規調查項目外

還將采取水下機器人、無人機觀測等方式

進行科學考察

有科考作業的地方

就有實驗室

“雪龍2”號上不同的實驗室分區

對應著不同種類的科考作業項目

01

物理實驗室

配備萬米測深儀、多普勒海流剖面儀、

魚探儀、自動氣象站等探測設備

可以監測到船上幾乎全部實驗設備

被稱為實驗室的“心臟”

02

第一通用實驗室

主要用于進行表層海水連續觀測

以及海洋生物、海洋地質相關的研究

主要配套甲板取樣設備

有底棲生物拖網、箱式采樣器、重力柱等

03

第二通用實驗室

主要為海洋化學實驗

提供相關實驗設備和場所

如水樣分析、海洋植物分析等

04

低溫實驗室

如果有需要在低溫環境下

進行的實驗項目

該實驗室可為實驗提供恒定的低溫環境

05

月池車間

存放著物理海洋研究的重要設備

——CTD(溫鹽深多參數海洋觀測系統)

在進行作業時

舷側門打開 CTD下放

采集不同深度的海水樣本

為后續研究創造條件

為何探索北冰洋次數少?

△“雪龍2”號本次航程遇見的第一頭北極熊。

我國已探索南極39次

探索北冰洋卻只有12次

主要是因為北冰洋通航時間短、航行資料少

北冰洋海面長年累月結冰

船舶可以正常航行的時間

一年中只有兩三個月

此外 這片水域歷來缺乏準確可靠的航行資料

而且有大量的浮冰、冰山

給船舶航行帶來巨大挑戰

△2023年7月25日,一名中國科考隊員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新奧勒松的中國北極黃河站工作。

1999年

我國首次開展北冰洋科考

2004年7月28日

我國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

——中國北極黃河站成立

為我國在北極地區創造了一個重要的科研平臺

據了解 本次科學考察

將實施大氣、海洋環境調查、

生物資源調查以及污染物監測等調查項目

還將在冰區擇機開展海冰綜合調查

根據日程安排

楚科奇海域的大洋科考作業

將于8月中旬結束

期待“雪龍2”號傳來更多好消息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