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據青島、張家港等地棉花貿易企業反饋,隨著ICE期棉主力合約跌破100美分/磅、鄭棉主力合約逼近17000元/噸關口,保稅棉(美金報價)、清關棉的基差報價隨之強勢下挫,但由于內外盤崩盤快、跌幅猛,部分貿易采取封盤、暫緩對外報價;另一部分貿易商則趁機大幅度上調保稅棉、清關棉基差,導致港口美棉/巴西棉/澳棉/印度棉等現貨報價較混亂。
整體看,6月中旬以來內外盤共振大幅探底,對港口保稅棉+非保稅棉的刺激作用并不突出,成交放量跡象不明顯。業內分析,一方面近期7月合約表現依然很強勢,ICE期棉“近強遠弱”,7月合約與12月合約的價差一度達到28-30美分/磅,因此保稅棉、即期棉花現貨的報價下調幅度明顯弱于ICE期棉主力合約;另一方面雖ICE期棉、鄭棉均直線跳水,但內外棉價差不僅沒有收窄,反而呈現逆向擴大趨勢,棉紡廠、中間商并不輕易下實單。
山東、江蘇等地棉紡廠反映,近期采用美棉/巴西棉/印度棉/西非棉等配棉棉紗的詢價/成交要明顯好于新疆棉配棉棉紗,主要為沿海地區外向型、代加工企業剛性采購,但由于截止目前港口1%關稅下巴西棉進口直接成本仍高于內地庫新疆棉3000元/噸以上,即使采購數量非常有限的清關巴西棉,仍高于新疆棉2500-3000元/噸,如果采用中高品質美棉,紡紗成本則更高,因此目前接出口歐美訂單(對新疆棉實施禁令)或沒有利潤甚至有較明顯虧損,但外單一般具有單合同數量大,單一且貨款結算較快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