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  正文

【報資訊】夏慶友:休笑平生作繭癡

評論

“不好意思,剛參加一個會耽誤了一會兒,咱們開始采訪吧。”7月12日下午三點半左右,西南大學蠶學宮,夏慶友匆匆邁進辦公室,一身休閑著裝輕松隨意,剛坐下就開門見山。

干脆利落,是他留給重慶日報記者的第一印象。

擁有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等多重身份,夏慶友的日程表每天都十分緊湊,容不得絲毫拖沓。


【資料圖】

不久前,中國絲綢協會通過全國全行業選拔評選,授予西南大學夏慶友教授“全國繭絲綢行業終身成就獎”榮譽稱號。這是中國繭絲綢行業的最高榮譽,是對他從事蠶學研究取得的卓越成就的褒獎。

在過去22年間,夏慶友主持完成家蠶基因組計劃,主持建設“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推進蠶絲加工新工藝新技術研發、家蠶人工飼料研發等一系列成果,為確立我國蠶學基礎研究的世界領先優勢做出決定性貢獻。

提起過去種種成績,夏慶友十分淡然。然而當話題回到家蠶上,他臉上才出現了笑容,狀態也放松下來,身體微微后仰,開始講述他和家蠶的故事。

“我也能成為那樣的人!”

放棄學醫夢想矢志研究蠶桑

“為什么會研究家蠶?這要說到‘是否服從調劑’的問題了。”時間回到1981年,高考結束填報志愿表時,夏慶友一方面執著地全部填寫了醫學專業,一方面又謹慎地在“是否服從調劑”一項上選擇了“是”。

在那個年代,國防、醫科、機械制造類工科幾乎是所有考生心中最熱門的學科。加之受父親不幸染病的經歷影響,學醫成了夏慶友的夢想。

“當時的大學入學率只有6%左右,能考上的就是‘天之驕子’。”抱著不管學什么,先上了大學再說的想法,夏慶友選擇了服從調劑,最終收到了來自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在報到那天,一出菜園壩火車站,他與新生們一起坐上了開往學校的拖拉機。

夏慶友在學業上很快上手,慢慢地也發現了其中趣味,逐漸沉下心來。1991年,已畢業并在四川省農科院蠶桑研究所工作了幾年后,夏慶友又重回母校繼續攻讀蠶桑學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師從在蠶桑領域頗有影響力的向仲懷院士。

當時,在蠶桑研究上,日本處于領先地位。在老師的建議下,1997年,夏慶友又遠渡重洋,赴日本九州大學留學。

對夏慶友來說,那是一段珍貴的經歷。“在那里我見到了許多曾經覺得遙不可及的著名專家,我能面對面跟他們交流、提問。通過近距離接觸,我發現他們其實也是普通人,這讓我覺得自己也能成為那樣的人。”求學之旅讓夏慶友獲取了知識,同時認識到了“大學要有大師”的重要性。

因此,不管現在科研任務有多么繁忙,夏慶友還堅持帶研究生,也為本科生授課。

“中國家蠶研究居于世界領先水平!”

繪制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在日本嚴肅、緊張的科研氛圍中,夏慶友學習到了很多先進的觀念和知識,并逐漸成長為研究團隊的骨干成員。

彼時,學術界已開啟對基因的研究,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水稻基因組計劃的發布,作為產業和科研重要支撐的生物和基因資源,成為國際資源爭奪的重點。這其中,蠶作為基因組相對簡單的動物,也成為各國科學家研究的目標,大家都鉚足了勁兒投入家蠶基因組計劃中。

1999年,老師向仲懷到訪日本,帶來了中國準備啟動自己的家蠶基因組計劃的消息,號召大家回國。

“說實話,我當時內心是十分糾結的。”提起此事,夏慶友的神色嚴肅起來,他坦言,當時無論是科研條件還是人員薪資,國外顯然更有優勢和吸引力。

最終促使他回國主要有兩點原因。

其一,做家蠶基因組對中國來說是一次重大歷史機遇,若能率先繪制出世界第一張家蠶全基因組框架圖,就能讓中國重奪國際蠶桑研究領先地位。

其二,日本人在科研上始終還是有些排外,尤其是隨著上世紀80年代日本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世界養蠶第一大國”的地位重回中國手中,作為外國人,夏慶友的許多想法并不被對方重視,這對一個科研人員來說無疑是十分憋屈的。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2000年,在國內科研條件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夏慶友回到祖國,主持啟動了家蠶全基因組計劃,聯合“華大基因”與日本在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繪制上開始了爭分奪秒的競爭。

研究過程中,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就連在“非典”期間,夏慶友和成員們高燒都帶病堅持工作,甚至開玩笑說:“接收‘非典’病人的醫院就在附近,如果真是‘非典’,幾分鐘就能送過去。”

在幾百名科研工作者夜以繼日地工作下,2003年11月15日,世界首張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在重慶繪制完成,這是繼完成人類基因組百分之一測序工作、獨立完成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和“精細圖”之后,中國科學家向世界奉獻的第三大基因組研究成果,被業界稱為21世紀“新絲綢之路”的里程碑。

跨出這關鍵的第一步,一步領先步步領先的“馬太效應”逐漸顯現。“這是一個標志性事件,隨著對家蠶基因組的率先研究,我們成為了家蠶基因大數據的最大擁有者,中國家蠶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研究成功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地位自此難以撼動。”夏慶友說。

中日之間關于蠶桑生物科技的博弈,以中國科學家的完勝落幕,確立了21世紀“新絲綢之路”的中國高地。

“把蠶桑產業留住!”

讓家蠶吃上人工飼料

受家蠶基因組框架組成功繪制的激勵,在西南大學,楊樹、青蒿兩個物種緊隨其后,也開始了基因組研究,成功轉向生物育種方向。

2020年,夏慶友向學校建議建設長江上游種質創制大科學裝置,建議隨后得到重慶市政府的肯定,2021年1月15日,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在西部(重慶)科學城正式揭牌,夏慶友成為中心首席科學家。

此后,夏慶友變得格外忙碌。

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辦公室工作人員說,最近一年多來,夏慶友長期在學校和中心兩邊跑,“他給自己定了計劃,除開特殊情況,基本上兩邊各輪一天,盡量把兩面的工作都兼顧。”

走進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家蠶育種實驗室,在一個個類似自動販賣機的柜子里,層層擺放著數個白色的盒子。盒子里整齊地碼著黑色片狀物,每一片上面都是細細的蠶。

這黑色物質就是家蠶人工飼料,可以代替桑葉,是夏慶友團隊近年來的重大研發成果。

傳統養蠶存在季節性,5月至10月才有新鮮桑葉,家蠶養殖也就僅限于這半年時間,育種也一樣。

“可是育種工作冬天也是不能停的,我們就只有購買日本生產的家蠶人工飼料。”夏慶友說,但進口飼料價格昂貴,每公斤售價130多元,加之對方實行了技術封鎖,讓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搞出本土的低成本飼料。

整個項目的難點在于,不同于豬牛羊等雜食性動物,蠶是寡食性動物,它只吃桑葉。這就要求飼料不僅味道要與桑葉相似,口感也要與其一致。

經過反復調試,2018年團隊為蠶寶寶調制出了包含桑葉粉、豆粕粉、玉米粉等30多種成分的人工飼料,滿足不同品種和發育階段的蠶寶寶,不僅打破了季節限制,還省去了繁重的桑葉采摘勞動。

經測算,購買該飼料與桑葉相比,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目前團隊正在大力推廣。

夏慶友說,對于家蠶飼料的研究不僅是從育種工作考慮,更是出于對蠶桑產業長遠發展的考慮。“目前蠶桑業呈現出東桑西移的態勢,這是因為采桑葉人工成本太高,繼續這樣下去蠶桑產業就會往越南等地發展了,我們必須把蠶桑產業留住!”

記者手記>>>

夢想、天賦與現實

有一句經典的電影臺詞是這樣說的——“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咸魚有什么區別”。

許多人愛追問別人的夢想,一旦對方說沒有,多半會認為其渾渾噩噩、不求上進。

真是這樣嗎?采訪期間,夏慶友就“夢想”這個話題表達了看法,他認為人不一定一開始就能找到切合實際的夢想,若一個人能找到為之奮斗的夢想則是幸運的。

回想少年時期,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對未來人生有憧憬。隨著年歲漸長、閱歷豐富,卻發現那些所謂的夢想,大多只是一時興趣。還有許多人,甚至到了中年才找到并確定自己的夢想。

夏慶友說自己是幸運的:少年時期就埋下了學醫的夢想,陰差陽錯讓他學習了蠶桑學專業,在大三時他又意外發現自己在計算機領域有天賦。

這時,夢想、天賦、現實對他來說似乎是三條永遠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線。

可人生又是充滿反轉的。

夏慶友也沒想到,隨著科學發展,跨學科的融合,在開展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繪制時,他充分運用上了自己計算機的天賦。如今,人類對于蠶絲的利用也延伸到醫療救治領域。在他桑蠶研究的過程中,夢想、天賦、現實三條線相交了!

絲含萬載情,繭裹物精靈。在這段看似巧合的人生經歷背后,是夏慶友對蠶桑研究傾注的情感和腳踏實地的努力。

若當時他不顧一切堅持追逐最初的夢想,放棄蠶桑,或許就不會有如今的夏慶友。畢竟連他也無法保證,當初學醫的想法是否只是一時的興趣。

所以,無論是已擁有夢想還是在尋找夢想的路上,無論追求的夢想是一時興趣還是一生所求,只有腳踏實地,走好當下的每一步,才能更好地發現、挖掘自身的天賦,夢想的輪廓才會越發清晰,離夢想自然更近一步。

“休笑平生作繭癡,此情深處有誰知。不辭辛苦層層縛,只為春來化蝶時。”這首古詩《蠶》,不也正是夏慶友經歷的真實寫照嗎?

標簽: 西南大學 人工飼料 基因組計劃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