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件時裝,28萬件皮草,713億元產值……過去一年,漢川3000余家紡織服裝企業攜手交出亮眼“成績單”,“中國服裝制造名城”的名號越唱越響亮。
(資料圖)
工業經濟是漢川的突出優勢,紡織服裝是漢川第一大產業,也是湖北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漢川紡織服裝產業面臨著“有產業集聚、無鏈式效應;有規?;A,無競爭優勢;有產品產量,無名品名牌”的窘境。
近年來,漢川市不斷強化“鏈式思維”,在抓招商、強技術、促開放等多方面顯現出積極改變。
政府觀念轉變
從促進市場功能發揮到彌補市場不足
2005年,武漢漢正街大批服裝小作坊向外搬遷,漢川搶抓機遇打造漢正服裝工業城。一個全新的產業從這里起航。
此后幾年,愈來愈多的服裝加工小作坊陸續轉移。漢川建起德州科技園、裕華工業園、北河工業園、華中皮草城、浙江產業園等服裝產業園,筑巢引鳳。
企業扎推形成規模效應,但一直難以突破“接單、生產、為二三線服裝品牌做代加工”的桎梏。隨著國內服裝產業產能過剩,處于產業鏈低端的服裝加工廠頻受沖擊,漢川紡織服裝產業急需用改革創新的辦法,闖出一條新路子。在萬物互聯的當下,企業運行所需要素,無論是原料、產品,還是信息、技術等,都需要上下游的關聯互補。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可以推動關聯企業實現共生、互生、再生。
如何提升產業附加值,增強企業協同性、凝聚力?
變“促進市場功能發揮”為“彌補市場不足”,漢川順勢出臺“十四五”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規劃、紡織服裝產業倍增行動方案等系列產業鏈政策,為產業發展定方向、明路徑、找方法、強保障。
鏈長“上馬”,服務“加碼”。漢川以“鏈長制”為抓手,從摸清產業鏈現狀到制定發展方案、從服務鏈上企業到開展精準選商、從推動政策落地到抓好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式發展”。
招商“補鏈”,不再“撿到碗里都是菜”——
聚焦輔料、面料等鏈上“短板”環節,依托浙商產業園,與全國最大的面料市場浙江柯橋、中國輕紡城浙江紹興進行產業聯動;引進盛世伊人、金星、天馬、嘉華等織布企業,以及生力紡機等服裝設備生產企業,填補生產環節空白……
短短幾年,紡織服裝產業鏈上,已不再是“制線”一環獨大,織布、印染、設計、研發、倉儲物流等環節也逐步補強。
技改“強鏈”,助推“老樹發新芽”——
滾動實施“百企百億”技改工程,3年來逾8成的紡織企業實施技改擴能,名仁紡織、蜀峰線業等企業智能化改造升級達到國內甚至全球同行業領先水平。
協作“延鏈”,擦亮“中國服裝制造名城”名片——
全力推進中國漢派服飾網紅直播基地、華中皮草服裝生產基地會展交易中心建設,漢川紡織服裝產業邁向“研、產、展、銷”一體化。
企業發展轉向
從“單打獨斗”走向“組團抱團”
2013年,馬口鎮的12家紡織企業聯合成立湖北馬口匯利滌綸紗線有限公司,形成“統一采購、統一營銷、統一質檢、統一價格標準”的抱團發展模式。
這是漢川紡織服裝企業從“單打獨斗”走向“組團抱團”的最初探索。
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只能是讓“大魚吃小魚”愈演愈烈。在大浪淘沙的市場環境中,除了提升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還需要抱團抵抗風浪。
漢川紡織服裝企業作出有益探索。近年來,在漢川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紡織行業協會、服裝行業協會、直播電商數智產業聯合會、漢正服裝工業城商會等平臺紛紛組建,共吸納會員企業1000余家,覆蓋全產業鏈。
依托這些平臺,漢川市建立起產業鏈供應鏈信息共享機制。
一場場抖音直播培訓、行業交流沙龍、產業供需對接活動相繼舉辦,與全國各地的產業交流和對接合作也馬不停蹄地進行著。
在位于浙商產業園的中國漢派服飾網紅直播基地,每年可培訓孵化1000名主播,為漢川的服裝生產企業直播帶貨。目前,基地已進駐6支直播帶貨創業團隊。記者注意到,帶貨的服裝品牌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漢派薈,漢川服裝產業正合力打造“漢派薈”這一公共服務品牌,以期在市場中實現抱團突圍。
2021年,漢川市第七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全力打造紡織服裝千億級產業集群。當前,漢川正積極籌備中國服裝制造名城·漢川首屆服裝節,錨定目標、鏗鏘邁步。
多元開花,千億躍升,漸入佳境。挺起產業脊梁、鏈動產業生態、聚合產業動能的漢川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正以昂揚積極的姿態向著更高層次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