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研發在武漢,生產在仙桃”的模式,推進小米仙桃智慧城市建設、迪賽新材料、遠大弘元等項目合作。依托武漢科教資源優勢,緊密聯系企業人才、技術人才、高校人才,實現科技同興……
【資料圖】
仙桃全面對接武漢,深度參與武漢都市圈產業鏈、供應鏈、資本鏈、人才鏈、創新鏈,加快建設武漢都市圈西翼中心城市。
-精織“一塊布”貿易開放水平居都市圈首位
在仙桃市彭場鎮仙彭大道上,一家家無紡布工廠開足馬力,熔噴布車間內,一卷卷熔噴布從生產線上傳出。
彭場鎮因“一塊布”成名。30多年來,彭場鎮“精織”一塊布。這座12萬人口的小鎮,擁有300多家無紡布工廠。口罩、防護服、手術衣、熔噴布等一系列產品從這里走出仙桃,遠銷海內外。如今,這里擁有全國近40%的非織造布產能,80%以上產品外銷,產品涉及32大類、130多個品種,成為全國非織造布產業鏈條最完善、出口量最大的生產基地,是全球防護物資的主產地之一。
作為“中國非織造布產業名城”,非織造布產業是仙桃工業第一產業。截至目前,仙桃全市已集聚非織造布企業45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72家,從業人員5萬多人,非織造布年產能90萬噸,占全國份額的8%。非織造布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0年,仙桃市在3個月內供應了湖北省80%、全國40%的相關防護物資,為保障全省、供應全國、支援全球作出重要貢獻。
當前,仙桃14.7平方公里的非織造布特色小鎮,重點布局建設國家級“四基地兩中心”,即國家非織造布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中國非織造布制品生產基地、中國非織造材料供應基地、仙桃防護物資應急儲備基地,以及國家非織造布產品質檢中心、湖北省非織造布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正加快培育產業、平臺、人才、對外開放、營商環境“五大優勢”,申報創建國家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建設國家級應急防護產業基地,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非織造布產業集群。
據湖北省武漢都市圈研究會發布的《2021年武漢城市圈城市融合指數評估報告》顯示,仙桃市開放合作指數為城市圈貿易開放水平之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仙桃龍頭企業出口同比增長均在40%以上。
-深度參與武漢都市圈產業鏈、人才鏈
當前,仙桃主動融入,深度參與武漢都市圈產業鏈、供應鏈、資本鏈、人才鏈、創新鏈,全面對接武漢。數據顯示,今年4月,仙桃市集中簽約36個項目,總投資170.5億元,涵蓋非織造布、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智能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服裝加工、現代服務業以及校企合作、技術招商等產業領域。簽約開工項目與武漢相關的占到一半以上。
企業總部設在武漢,生產基地建在仙桃。仙桃市發改委介紹,按照“研發在武漢,生產在仙桃”的模式,推進小米仙桃智慧城市建設、迪賽新材料、遠大弘元等項目合作。依托武漢科教資源優勢,發揮武漢輻射引領帶動作用,緊密聯系企業人才、技術人才、高校人才,實現科技同興。
借武漢之智,創仙桃之新。仙桃加強與武漢高校院所、科研人才緊密對接,與華中師范大學合作共建仙桃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環氧新材料、復合材料剎車片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被湖北省政府列入33家重點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之一;與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共建黃鱔產業技術研究院,組建擁有20余名專家的黃鱔產業技術創新專家團隊,集中攻克黃鱔繁育和精深加工關鍵環節。
根據規劃,仙桃將拓展“總部+基地”“研發+制造”等產業承接模式,與武漢共建產業鏈、供應鏈。重點對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承接汽車零部件產業轉移,加快鋰電池和燃料電池雙線布局;在武漢城區半徑50公里臨界區,以仙桃國家高新區為重點,依托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積極承接武漢產業輻射和轉移。同時,引導企業與武漢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創新孵化與技術攻關平臺,促進一批關鍵技術成果落地轉化。
-交通“硬連接”提升同城“加速度”
仙桃將交通同網作為先手棋,加快外向通道、聯動通道建設,以交通“硬連接”提升同城“加速度”。
為滿足機械零配件等集裝箱貨物出口貨運量快速增長的需要,仙桃于2016年引進武港集團投資建設漢江仙桃港。仙桃港位于漢江仙桃河段右岸鄢家灣附近,其綜合碼頭規劃建設4個泊位,吞吐能力散貨130萬噸、集裝箱20萬標箱。
仙桃港是漢江流域第一大港,是漢江上第一個可裝卸集裝箱;第一個可停靠2000噸級船舶;第一個具備海關、商檢、海事等智能監管部門入駐的開放型多功能碼頭。
仙桃港航運航線輻射全流域及近洋地區。仙桃及江漢平原周邊城市的集裝箱貨源到達武漢陽邏港后,再通江達海轉至世界各地的重要口岸,為仙桃乃至整個漢江平原開辟了一條通過水路融入武漢物流圈、長江物流圈的新途徑。
目前,仙桃正統籌實施市內循環和市外連接交通工程,謀劃江漢平原貨運鐵路延伸至仙桃港項目,加快推進漢江仙桃段2000噸級航道整治及陸域服務站建設,推進G318仙桃高新區至蔡甸改線工程、漢江二橋工程等重點交通設施建設,推動仙桃“公鐵水空”內聯外接,構建武仙“半小時通勤圈”,放大同城效應,加速區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