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  正文

凝“新”聚力引領河池繭絲綢全產業鏈升級

評論

從“東桑西移”到“東綢西移”,近年來,廣西搶抓繭絲綢產業鏈轉移機遇,逐步構建起從種桑養蠶到繅絲、煉白、印染和紡織品設計、織造以及品牌化運營的全產業鏈。

記者25日在河池市舉辦的2022中國絲綢大會暨第二屆中國桑蠶繭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了解到,多維度創新已成為驅動繭絲綢產業轉移與升級的關鍵動能,河池市也正通過凝聚創新動能,聚力行業資源,引領繭絲綢全產業鏈向高價值驅動模式轉型升級。

2021年,河池市蠶繭產量16萬噸,約占廣西的40%、全國的25%、全球的23%。2022年1月至9月,繭絲綢加工產業完成產值23.19億元,同比提高12.53%,白廠絲產量達4647噸,同比增長9.7%,坯綢產量305萬米,同比增長25.5%。


(資料圖)

在河池市這個榮獲“中國優質繭絲生產基地”,并成功申報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桑蠶產業)的地級市中,由創新引發的產業升級正逐漸匯聚起發展的澎湃動能。

“繭絲綢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許多人對當前產業的創新還停留于花紋、款式等固有印象,實則已經在親膚原料、新型面料、美妝等多領域進行協同創新,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廣西嘉聯絲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卓說,企業通過從原料端到市場端的協同創新,不僅鞏固了原有市場,也開始在新興市場發力。

“冥想、瑜伽等活動參與群體快速增長,為絲綢產品創新帶來了新市場。”王卓說,依托于萬畝原生態桑園打造的優質親膚繭成為了廣受消費者歡迎的時尚新品,柔軟、親膚的產品對于冥想而言,更加空靈和親近自然,給消費者以極致的穿戴體驗。繭絲綢創新不拘泥于固有產品印象,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是當前創新的一大特點。

我國消費升級帶來的產品與設計創新新機遇拓展了繭絲綢市場空間的同時,也對種養殖和加工端的產品與工藝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種桑養蠶人口結構老齡化、高端絲綢需求提升等多重因素驅使我國桑蠶從種養殖端就不能停留于傳統的人工模式。”廣西國色天絲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建云說,在缺乏統一標準和操作規范的小規模家庭作坊養殖場中,氣溫、桑葉等許多因素都會對結繭的質量產生影響,企業也會因此難以保障高品質絲綢的產量穩定。依托人工智能和機械化,提高標準化和產品一致性的桑蠶種養殖體系就是原料端企業必修的內功。

劉建云認為,廣西蠶繭產量占全國總量的56.8%,已連續17年保持全國第一。而河池市作為我國最大的桑蠶繭種養殖基地,標準化和智能化改造方面也應提前布局,以降低從業人員結構和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并進一步提高優質蠶繭比例,提升5A和6A絲的比重,以更好滿足市場需求,提振產業發展質量。

河池市委副書記、市長王軍說,河池市將以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推廣應用為抓手,進一步提升蠶繭質量和產量,推動能巢4A及以上生絲達80%以上,能巢5A及以上生絲達30%以上。

河池市以創新驅動產業鏈向高價值驅動模式轉型升級的系列舉措獲得了與會人士的高度認可,也為河池市承接產業轉移與升級,提升全產業鏈發展質量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絲綢協會會長唐琳說,河池繭絲綢產業發展迅猛,蠶桑規模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地市首位,繭絲綢加工能力持續領跑全國。在新的征程上,希望河池能夠不斷在產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中,匯聚動能、激發活力,推進全產業鏈實現高層次發展。

業內專家建議,河池市應強化科技創新,進一步提升當地絲綢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水平,打造高質量的制造體系,完善產業生態;同時,應完善服務平臺建設,打造引領絲綢產業、服務區域市場、對接國內外市場的綜合性產業服務平臺,打造時尚之都河池發展的新引擎。

河池市委書記秦春成表示,河池市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抓創新、創品牌、拓市場”思路,主動承接“東綢西移”,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以品牌化、集群化、平臺化聚力打造輻射全球的“中國絲綢新都”。河池市將重點以宜州區為核心,加快桑蠶種養基地和繭絲綢精深加工園區建設,全面推進繭絲綢和紡織產業有效融合,培育千億桑蠶繭絲綢產業集群,推動河池市由“絲綢大市”向“絲綢強市”的新跨越。

標簽: 全產業鏈 同比增長 中國絲綢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