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陽山縣小江鎮沙寮村的蠶桑養殖基地,排放有序的蠶床上,打著堆兒的蠶寶寶正在啃食著翠綠的桑葉,不時發出“沙沙沙”的聲音,甚是可愛。
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強則百業強。小小的蠶繭,富裕了一方百姓,串聯起鄉村產業振興的大文章。近年來,陽山縣委、縣政府將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立足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省北部生態發展區定位,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優勢,以蠶桑資源多元開發為突破口,以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為抓手,全力推動蠶桑產業提質增效。
(資料圖)
據了解,今天陽山仍然是全省最大的優質原料繭生產和優質蠶種繁殖生產基地。目前,陽山擁有桑田面積約1萬畝,主要分布在小江、黎埠、青蓮等9個鄉鎮,畝桑產繭量平均約200公斤,年產鮮繭約2200噸,年產值達6000萬元。蠶桑產業成為陽山鄉村振興的重要特色產業。
龍頭企業帶動
完善利益聯結助農增收
“以前我父親那一輩就有種植桑蠶,不過規模小,就幾張蠶,收入也不高。”沙寮村蠶農陳凱旋說,之前自己在佛山打工,2018年在政府和家人的鼓勵和支持下,回來種桑養蠶。目前自己種了8畝桑田,去年養蠶10多張產繭,年收入7萬元。今年計劃增加桑田和養蠶量,爭取實現10萬元以上年收入。
沙寮村有著40多年種桑養蠶的歷史。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村里與廣東省絲源集團有限公司陽山分公司(以下簡稱“絲源陽山分公司”,原為陽山縣興達蠶業公司)緊密聯結發展,今天已經形成了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和“供種、指導生產(蠶農養蠶)、回收產品(種繭)、生產銷售蠶種”一體化生產經營模式,村中的蠶桑產業實現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質量、統一銷售,做到規模化種植、科學化施肥、標準化管理,“蠶寶寶、金葉子”真正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
“企業、基地帶動80多戶周邊村民利用自留地發展種桑養蠶產業。在此過程中,不少村民可獲得‘項目收益分紅+土地流轉金+基地務工薪金+帶動種養收入’四重收益。”沙寮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志財說,蠶桑成了沙寮村的特色產業和響亮名片,該村在2021年還成功申報了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通過流轉土地,企業帶動種植戶種養,去年沙寮村集體收入達到10萬元,比5年前翻了3倍。
近年來,陽山把蠶桑產業作為農業龍頭產業之一,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發展蠶桑基地,打造栽桑養蠶重點村,把蠶桑產業定位為優勢特色產業、綠色產業發展。一方面,配齊配強分管領導和蠶桑隊伍,全體干部包村包戶,對有意向種桑養蠶的農戶,對接企業以低于市場價先墊付種子、種苗、生產資料,待產出后分期分批扣回。另一方面,出臺了相關蠶桑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和一系列的激勵機制,給予蠶房補貼及技術指導,技術人員長期駐點種養大戶;落實獎補政策,對蠶農全年制定產量獎、制種獎、無毒獎等,增強養蠶農戶信心。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縣蠶桑基地和栽桑養蠶形成了“小農戶、大基地”的體系,并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格局。
良好的新型經營主體基礎,為蠶桑產業園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發展條件。陽山聯結“陽山縣致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陽山縣江英鎮惠眾桑蠶養殖專業合作社”等蠶、桑類種養經濟合作社13個,實現實體融合發展。目前,主產區建立有小蠶共育場、建造養蠶大棚30多間。
細細蠶絲
編織出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青山如屏,溪流蜿蜒。走進青蓮鎮峽頭村,桑種養基地、黨建公園、蠶桑產業振興展館、整齊潔凈的農家院……組合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美麗村莊新畫卷。
近年來,青蓮鎮以黨建引領為抓手,充分調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黨支部、峽頭村黨總支作用,以峽頭村委會為重點,依托特色蠶桑產業優勢,提高產業帶動能力、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用一根根細細蠶絲,編織出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
峽頭村蠶桑產業振興展館內設置有峽頭村特色產業簡介、領導調研指導產業發展、村黨組織推進產業工作、蠶苗培育基地建設情況、黨員示范引領產業發展、駐鎮幫扶工作隊開展產業幫扶、蠶具、蠶繭等內容。該展館是展示峽頭村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成果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亦是村里宣傳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宣傳陣地。
近年來,為了讓桑蠶富農,助力鄉村振興,當地充分發揮黨組織橋梁作用,通過“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行合作社統一安排種植、統一發放種苗和化肥農藥、統一技術管理和銷售。合作社由5到8位有經營管理能力的農戶組成,作為管理和經營者,帶動村中農戶發展蠶桑種植。在合作社的經營管理下,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蠶農的利益,也能夠有效化解蠶農需要面對的市場風險。
初夏,氣溫適宜。在峽頭村蠶桑基地,蠶農們正在桑樹林里忙活,為即將誕生的蠶寶寶準備食物。
“養蠶一點都不復雜。養蠶的技術我們是從公司里面學來的,桑樹的管理主要是施肥、砍草、剪枝……”峽頭村養蠶戶梁耀強說,養殖一張蠶蟲產量約90公斤,每公斤40元,一張蠶蟲純利潤在3500元左右,利潤可觀。而桑樹就是實現村民們致富夢想的“綠色銀行”。在好政策扶持下,村里的蠶桑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經濟效益可觀。
產業瞄準了方向,群眾嘗到了甜頭。目前,蠶桑產業已成為峽頭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特色支柱產業,全村蠶桑養殖戶306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家庭農場1家。蠶桑種植面積達到2300余畝,占全村耕地面積50%以上,蠶桑年產值達到1500多萬元,并實現從蠶卵選種孵化、幼蟲養殖,到蠶繭出產,一條完整的蠶繭生產線。產業逐步規模化、鏈條化,有效推動村產業振興良性發展。
目前,青蓮鎮還依托特色蠶桑產業優勢,通過引進先進種養技術、整合蠶桑產業現有資源等方式提高產業帶動能力、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用一根根細細蠶絲繪就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
引育新品種、提供技術支撐
促進產業健康長效發展
粵桑11號、粵桑51號、抗青10號……在沙寮村桑園基地,各種桑樹郁郁蔥蔥,長勢喜人。
為引導蠶桑產業健康長效發展,陽山不斷引進桑、蠶新品種。據介紹,目前陽山縣已自主選育出系列適合亞熱帶氣候條件的優質、高產、抗病桑苗粵桑11號、粵桑51號、抗青10號等新品種全面替換和優化原有老品種,并建立長期桑苗繁育基地,隨時滿足供應農戶種桑需求。同時,選育兩廣二號、粵蠶6號、廣新1號等抗疫性強、抗病力好、吐絲長的蠶品種,讓高品位絲的蠶繭比例提高到85%絲長。
蠶桑養殖一年四季均可進行。為了讓蠶農充分利用桑葉、勞力、設備,獲得更好的收益,陽山以農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建立具有地方優勢的原種繭標準化種養示范基地,把單家獨戶的群眾組織起來,進行優良蠶桑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應用。
目前,陽山已初步形成了優良桑、蠶新品種引進、培育,科研成果集成配套推廣的技術平臺和示范推廣基地,可為蠶農提供學習桑園種植管理、蠶飼養技術、機具應用等技術指導。
“在實用技術方面,我們創新集成桑園速生豐產栽培、小蠶共育、方格蔟自動上蔟等一套省力節本高效先進實用技術,有效支撐了蠶桑產業的快速穩定發展。”絲源陽山分公司負責人劉武林介紹,去年,公司實現年生產蠶種能力30萬張以上,年產值1300多萬元,“陽興農”蠶種產銷量占全省的40%以上。
據了解,共育模式能讓蠶農養殖技術得到保證,也能有效降低養殖風險。目前,陽山各蠶桑生產鎮均建有小蠶生產共育場1至2個,實行小蠶共育,重抓體質,有效解決蠶桑基地存在的缺蠶房、缺勞動力、缺技術的問題。當前,陽山全縣小蠶共育率達到80%左右,可為養蠶戶縮短養蠶工期,節約資源,提高經濟效益。
此外,為提高蠶繭質量和收益,陽山還通過“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廣州綜合試驗站陽山基地”“廣東省現代農業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陽山示范基地”“科技部教育部華南農業大學新農院分布式服務站(陽山蠶桑站)”“華南農業大學實踐教學基地”“蠶桑科技創新中心”等8個技術平臺及產學研聯結,從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廣東省蠶業技術推廣中心聘請了10名行業拔尖專家教授作為技術顧問,常態化開展蠶桑技術培訓,并組織專業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桑園管理工作,為蠶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示范基地和育人平臺,促進蠶桑產業擴容提質發展。
多渠道促進蠶桑產業鏈發展
“蠶桑+”拓寬新“絲路”
近年來,陽山還在蠶桑產業和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方面積極展開探索,多渠道促進蠶桑產業鏈發展。
在沙寮村40畝桑基魚塘示范點,魚塘錯落有致,周圍的塘基種植著桑樹。波光粼粼的魚塘上,一排排光伏板整齊地排列著,仿佛遮陽頂一般。
劉武林介紹,該示范點集約經營種桑、養魚、光伏、觀光有機結合經營主體,實施魚塘養魚、塘埂種果桑、塘泥作桑肥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逐步推進種桑養蠶、種桑養魚、種桑養人、種桑養地等蠶桑綜合循環利用和桑葚采摘、垂釣、科普旅游的“農旅”的開發。
利用桑蠶資源,絲源陽山分公司還不斷延伸蠶桑產業的鏈條,大力發展蠶桑蠶繭深加工,綜合開發桑葚酒、桑葚果汁、蠶沙枕、蠶絲被、桑葉茶品、桑葉菜品、蠶蛹食品等蠶桑產業產品項目,推動蠶桑產業向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目前,絲源陽山分公司注冊創立的“陽興農”牌蠶絲被已初具規模,去年加工1.5噸絲,總收入30萬元,并帶動本地務工人員150多人。
這也正是陽山在發力探索和積極倡導的有益實踐。近年來,陽山立足文化、生態、資源等實際,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引導和支持蠶桑企業開展蠶桑副產品的綜合加工利用。為延伸蠶桑產業鏈,各鄉鎮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營,大力發展蠶桑蠶繭深加工,綜合開發蠶桑產業產品深加工的立體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推動蠶桑產業向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此背景下,小小的蠶繭,富裕了一方百姓,串聯起鄉村產業振興的大文章。接下來,陽山將在現有的蠶桑產業基礎上,繼續傳承蠶桑文化,著力提升蠶桑品牌影響力,深挖蠶桑產業價值,充分發揮企業優勢,充分挖掘桑蠶產業多樣性,通過開發“桑蠶觀光農園”“桑果采摘園”“蠶家樂”“蠶桑科普旅游”等特色旅游服務,吸引游客來園休閑觀光、自助采摘、選購優質產品及手工藝品,開拓營銷新方式,提升桑蠶產業附加值,提高品牌影響力,助推全縣蠶桑業高質量發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