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  正文

金蠶“絲”串起產業路 明星村成為“明星”村

評論

“推窗見景、開門迎客、就地轉崗、居家經營,這就是村民現在的生活。這幾年鄉村旅游發展已經帶動村民每年人均純收入增加了兩千多元,村里生產的桑葉茶更是供不應求!”8月7日,“探源中華文脈·發現寶藏陜西”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明星村,明星村黨總支書記劉家滿在桑田邊高興地介紹。

金蠶“絲”串起產業路

立秋時節,明星村的桑樹在雨水的滋潤下顯得更加翠綠油嫩,連片的桑海散發著陣陣清香。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商品超市、研學賓館、精品民宿、天空之鏡、空中漂流、山地摩托、醉美桑海農旅體驗區……曾經不起眼的明星村變成了風景優美、體驗項目多樣、配套設施完善的生態度假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劉家滿告訴記者,2020年以來明星村深入挖掘以蠶桑文化、農耕文化、絲路文化為內涵的金蠶文化,大力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打造農旅融合示范樣本,培育形成了鄉村旅游和蠶桑、養豬、養雞四大產業集群。

蠶看起來“小”,但蠶養殖卻是“大”活。蠶的一生經過幼蟲-蛹-卵-成蟲四個發育階段,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從幼蠶到吐絲結繭周期大概28天。養蠶時間短、收益快,每年可養殖批次多,每批次的采摘、喂養都是耗費體力的“精細活”。

“我們村有養蠶的傳統,之前經濟效益好但操心多,年齡大的人體力跟不上,不過現在我不擔心了,因為不養蠶也有收入。”68歲的陳澤華是明星村人,有十幾年養蠶經驗,但現在不養蠶也有收入。自從村上開始發展鄉村旅游業,他把老房子和十畝地租給旅游公司,每年能有一萬多元的租金收入。此外,他在旅游公司做保潔工作,每個月還有兩千多元的工資。

明星村變成“明星”村

如何讓蠶養殖戶從靠體力吃飯到靠產業吃飯?明星村有自己的金蠶“絲”路——“134”發展模式。

“一”是全要素盤活,一體發展,合并三個相鄰村發展村集體經濟,以“三變”改革盤活土地、房產、桑園、山林等資源,通過一體發展讓閑資源變成活資產、讓分散零星的資源資產集中一起形成規模效應,將明星村變為宜業宜居宜游旅游示范村;“三”是全業態培育,三產融合,依托蠶桑主導產業,實施全產業鏈開發,讓單一的農業生產變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高綜合效益;“四”是全民眾參與,四營增收,按照“集體經濟牽頭、引導全民參與”思路,采取合作社自主經營、合作經營、委托經營、聯合經營方式,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動產業就業富民。

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明星村通過走鄉村文旅的路子,讓默默無聞的小村莊走上了真正的“明星”發展路。僅2022年明星村就接待游客100萬人次,年養蠶6000張、出欄生豬3.6萬頭、養雞20萬只,全村總產值達2億元,村集體經濟收益46.8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502元。

一片桑葉、一只蠶蛹,帶動一片桑海、一條產業鏈,如今的明星村“桑樹滿園香,蠶蛹吐絲忙,產業融合旺,振興有希望”,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明星”鄉村。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