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3月24日,海馬汽車公告,與豐田汽車(中國)簽署《關于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與產業化領域開展戰略合作的框架協議》,雙方將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與產業化領域開展廣泛的戰略合作,共同推動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快速普及和產業化。
欲借氫燃料乘用車破局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將在海馬汽車第三代氫燃料電池汽車上搭載運用包括日本豐田第二代Mirai電堆在內的成熟部件及系統,完成整車適應性開發,并結合海馬汽車自建的氫能供應體系及出行網絡實施測試。 據悉,作為協議落地的一部分,海馬和豐田汽車合作打造的氫能乘用車7X-H已完成工程設計,搭載豐田高性能電堆系統。2023年4月底將完成首輛功能樣車試制下線,計劃在今年年內分批投入200輛進行小批量示范運營,并于2025年規劃2000輛運營規模。 南京工程學院汽車與軌道交通學院院長趙振東認為豐田海馬的合作有其合理性,滿足了各方的需要,會形成一種多方共贏的局面。 首先,海馬與豐田的合作,或許將促成其與豐田建立合資公司。但至少從目前來看,本次合作不涉及復雜的資本層面,只在研發和產業化領域,將豐田的技術和電堆等零部件在海馬的車型上驗證銷售,這種合作關系較為單純,矛盾少、容易協調,相對也更易成功。 其次,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首次對我國氫能產業進行中長期規劃,給氫能產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雖然三年來,受到疫情的影響,氫燃料電池車的推廣效果并不理想,但可以看到,隨著疫情的結束,其熱度在逐漸回升。 然而此前的示范推廣中,我國走的是商用車路線,即圍繞重卡、公交大巴展開,“這也很好理解,因為商用車比較便于政府補貼”。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氫燃料電池汽車要真正商業化落地,必須在個人買單的乘用車領域有所作為。海馬與豐田的合作,無異于先行先試,率先在乘用車領域的應用開啟探索之路,值得鼓勵。 最后,2018年,海南省首次公開提出,海南省打響“禁燃”第一槍,初步考慮在2030年前全島全面覆蓋清潔能源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汽車,是海南替換燃油汽車的一個重要選擇。 “豐田其實也面臨類似處境,其電動化轉型步伐于整體趨勢而言慢了半拍,但在氫燃料電池汽車方面積累較為深厚,尋找到這樣一個突破的切入點也在情理之中。”趙振東說。 產業環境不友好 合作難出成果當然,長期以來,業界對于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前景都存在爭議,既有人認為其是未來清潔汽車的終極技術路線,也有人認為其是難以商業化落地的“空中樓閣”。對于海馬與豐田的合作,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廣應用促進會秘書長范永軍不太看好,根源在于對氫燃料電池技術路線的不看好。 范永軍指出,回顧2014年,當馬斯克宣布將開放特斯拉所有專利技術時,得到了全世界的響應;而作為世界上擁有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專利最多的企業,當豐田對外放開技術專利時,響應者卻寥寥無幾,這足以說明業界對氫燃料電池技術路線前景的懷疑。 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的難題有很多。首先從制造端來看,氫燃料電池需要以鉑金作為催化劑,而鉑金不僅存儲量有限,其高昂的價格也令產業界望而卻步;從采購端來看,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采購成本是純電汽車的3倍,這就顯著降低了氫燃料電池車的市場競爭力;再從運營端來看,工業副產氫的提純和儲運成本也相當高,多重因素疊加之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可謂難上加難。 范永軍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在新能源汽車的多條技術路線中,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是最不盡如人意的,今年前兩個月,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生產量不足200輛,難以支撐產業鏈上百家企業的生存發展。 事實上,豐田、本田、寶馬等諸多車企在是否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選擇上都頗為猶豫,豐田之所以還如此執著,原因在于其技術積累較深,就此放棄心有不甘。“就好像一場談了很久的戀愛,彼此已經走不下去了,但是已經投入了太多時間、精力和感情又舍不得放手。”范永軍說。 海馬能借此重回主流嗎據業內人士透露,豐田一直在全球范圍內尋找適合的合作伙伴,而與海馬的牽手令不少人頗感意外,甚至不乏“海馬要借豐田翻身”的猜測。 趙振東認為,豐田挑中海馬的原因很簡單,尋找一個志同道合并且能在合作中占據主動權的合作伙伴,試想豐田如果與其他強勢的車企合作,想必合作過程中也需要更多博弈與磨合。并且,海南與日本的地理環境頗為相似,制氫、儲氫、運氫等成熟經驗都可復制。如此看來,海馬的確是適合豐田的最佳拍檔,能助力豐田技術的落地應用。 對目前有些掉隊的海馬來說,它更加需要豐田的加持。當然,重回主流是一條任重而道遠的路,既要有足夠的銷量也要具備相當的品牌影響力,對于任何一個汽車品牌而言都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的任務。 趙振東認為,目前對于海馬來說,重回主流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在和豐田的合作中學到對方的技術,掌握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培養自己的人才隊伍,形成自己的研發能力和研發平臺以及技術標準體系,萬一后續和豐田的合作關系破裂,擁有技術底氣的海馬也不至于受制于人。“但如果海馬僅是將豐田的技術驗證上車銷售,那么這次合作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趙振東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