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 >   >  正文

環球觀天下!一個95后紡織人的傳承與創新

評論

1200年前,紡織、織布工藝在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興起。當地居民種桑養蠶,蠶吐的絲便成為織布的原材料。過去“廣紗甲天下”的說法,“廣紗”的一處重要產地就是西樵。

千年之后,如今的西樵依然是國內重要的紡織集群地。它擁有超800家紡織企業, 2021年其紡織規上企業總產值達到114億元。


(資料圖)

這里是95后馮健釗的家鄉,他的家族扎根于此,與紡織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從他記事起,就知道“爺爺用的是手搖織機,父親置辦了一些梭織機,做紡織原料相關的生意”。如今,他接棒成為新一代紡織人,把家族生意帶上了數智化的軌道。

推動工廠轉型的同時,他個人也經歷了一次角色的顛覆。2018年,馮健釗多次拒絕父親子承父業的建議,毅然進入廣告業,立志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2021年初,歷經多番內心掙扎后的馮健釗回到家鄉,接手家族紡織生意,開啟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從2018到2021年,馮健釗經歷了怎樣的轉變?作為紡織新人,他如何平衡好老板與行業“小白”的角色?如何推動企業走向數智化?

告別廣告業

記者眼前的馮健釗,中等個子,穿著簡潔的白色T恤、黑色長褲,正在幫工廠女工調整驗機設備,不慌不忙,手法嫻熟。

很難想象,兩年前,這個年輕人對紡織業一竅不通,甚至十分抗拒父親建議的發展方向,堅持在外闖蕩,一度是父親眼里的“叛逆小子”。

大學畢業后,馮健釗在一家化妝品廣告公司工作,主要負責護膚品推廣和品牌廣告的策劃執行。

時間長了,他發現廣告行業節奏很快,錢也不難賺,但寫多了文案總覺得自己浮在半空,不夠腳踏實地。他開始思考,下一步目標是什么。繼續待在這家公司,繼續選擇廣告業,挑戰性對現階段的自己不夠強。

恰在這時,他的父親打來電話,“我還是希望你慎重考慮下,要不要回家和我一起干。”事實上,馮健釗尚未畢業時,父親就多次勸他回家幫忙,“現在紡織生意很好做,你也回來試試。”彼時正值2018年,國內紡織市場十分景氣,西樵作為中國面料名鎮,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這位年輕人,終于在畢業兩年后認真思考父親的提議。2020年底,他結束長時間的糾結,交上寫著“我要回去繼承家業”的辭職信,離開廣州,回到佛山南海區西樵鎮,開啟人生的又一段征程。

撕下“小白”標簽

2021年5月,歷經半年籌建,佛山麗特針織廠正式開業了。這家現代化工廠占地2500多平方米,擁有40臺織機,主要經營衛衣布生產業務。進入新角色的馮健釗,看著嶄新的廠房,還沒來得及高興,就已感受到當“老板”的不易。

雖出生于紡織家庭,這位95后年輕人實際上對于紡織行業知之甚少。第一次站在織機前,他連開關的位置都找不到;在老紡織人眼中極為簡單的手工接紗,他嘗試了幾十次還是不得要領。這時的他深刻意識到,自己初出茅廬,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怎么辦?“臉皮要‘厚’,不恥下問”,馮健釗坦然地表示,這是自己“身經百戰”后總結的心得。

在業內前輩們一次次的幫助和引導下,這個年輕人快速成長,短短一年多時間,對于處理手下的紡織生意已游刃有余。

在交流過程中,馮健釗不時聊到工廠里的工藝。他坦言,“我現在經驗還太淺了,紡織業學問很深,如果說老專家、老前輩們在這個領域掌握了八九成知識,我可能才學了一成不到。”可見嚴謹已經刻在這個年輕人骨子里。

這位年輕人也十分勤快,對這個一手開辦起來的工廠半點不敢懈怠。用他的話來說,“自從工廠開業后,基本是廠在人在。”偶爾覺得煩悶的時候,比如淡季訂單量少了,“機器不開動,心里就不踏實。”這個時候,他就一個人到河邊,擺上垂釣工具,釣魚靜心。

不過,更多時候,他還是更習慣于“Z世代”的消遣方式,在晚上和好友一起,到茶飲店點上一杯檸檬茶,聊一聊工作,打一局游戲。然后11點前回到家中,為第二天開工養精蓄銳。

擁抱數智化

事實上,開辦紡織廠后,馮健釗想的不僅僅是傳承,還有革新,這也是95后與傳統紡織業融合的奇妙之處。

從廣告公司離職時,馮健釗的老板給他傳授了“生意經”。其中提到:要學會“變”,緊跟時代潮流,推進業務的轉型升級。剛開始他半知不解,轉型升級如何實現?直到親自辦廠后,他有點明白了。

2020年以來,“智能制造”成為炙手可熱的詞匯,推動紡織產業數智化轉型逐漸成為政府、行業等多個層面的共識。

2021年發布的《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中提到,要加強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應用關鍵供應技術在紡織行業的深入融合,提升行業的數智化基礎能力。隨后出臺的《“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則專門部署了“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行動”,推動“場景-車間-工廠-供應鏈”的智能化改造,探索智能制造最佳實踐的標準化、模塊化、精準化的推廣路徑。

這個95后年輕人敏銳地感知到,在行業改革的關鍵時期,實行數智化生產的企業大有可為。

在佛山麗特針織廠籌備過程中,他也多次到同行工廠調研,發現堅持傳統生產方式的工廠,往往需要人工統計紡織工人工作量以及計算工資等,工作量繁雜還容易出錯,而使用了數智化系統的工廠卻無需應對這些問題。作為一名敢于擁抱變化的95后青年,調研后,馮健釗愈發堅定了拋棄傳統手工模式,使用智能化系統的決心。

沒想到,他的想法遭到了父親的反對。上一輩紡織人用一根“爛筆頭”順順當當做了幾十年生意,對人力的信任已深入骨髓,無法全心信賴高科技產品,“一筆一劃記錄下來的東西,比什么都可靠”。

不過,馮健釗心意已決,“智能化肯定是未來的一個方向,如果傳統行業一成不變,是不會有發展空間的。”

參觀車間時,他向記者展示了每臺織機上連接的致景科技“飛梭智紡”系統,它能夠賦能紗線、織布、染整等多個環節,驅動工廠降本增效。“我們的布料出廠后都有一個二維碼,可以看出是哪家工廠生產的,而且這個二維碼是從原料環節就有的,是全溯源的。”

他還告訴記者,只要打開手機飛梭智紡APP,就能直觀看到織機狀態、運行效率,還有一些行業資訊,“舉個例子,我可以從手機上看到每個工人的工作效率,如果他的效率比其他人低,我就會去了解一下他的工作是否遇到難題。”

可以看出,馮健釗對當初的選擇很滿意,“減輕了我很多工作量”。如今,他的父親也不再強求“爛筆頭”治廠,甚至與兒子達成了共識,“紡織生產工廠要關照很多細節,如果我們不用高科技系統,會比別人落后一大截。”

事實上,無論是馮健釗這樣的新紡織人,還是刻上了紡織烙印的家族,都是當下紡織產業發展的縮影。從手搖紡織機到梭織機,再到連接了智能系統的針織機,古老的紡織業在現代社會煥發著新機。

近兩年,“轉型就是最大的確定性”已經成為佛山市南海區政企聚焦紡織產業突圍達成的共識。在西樵鎮,政府層面也樹立了“壯士斷腕”的決心,著力加強政策引導,借助工業互聯網推動紡織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

對于馮健釗這樣的年輕人來說,行業變革的關鍵時期正是大展宏圖之時。“紡織市場需求很大,只要我們及時跟上形勢,不懼怕革新,給硬件打好底,自己又多吃苦、多學習、多請教,就不用畏懼外界的變化。”

這位95后年輕人,對自己的未來始終充滿熱忱。

標簽: 紡織市場 關鍵時期 可以看出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