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可能會聽到很多人嚷嚷著要吃餃子。為啥?因為今天冬至!
有句俗語叫做:“冬至大如年”,從這句俗語中就可以看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就像一個轉折點,從這一天起,黑夜漸短,白晝漸長,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亦由此拉開序幕。隨著冬至節氣的來臨,很多人感到身體一些小毛病也開始找上門來,比如說失眠、腹瀉等,武漢市中醫醫院的專家治未病科主任醫師黃金元表示,這是因為身體為了御寒陽氣在外,體內就比較虛弱,陽虛的人就會出現這些癥狀。
冬至也是一年中養生的好時節,是健康“儲蓄”的最佳時段。主“藏”的冬季我們如何御寒護陽養生呢?治未病專家黃金元為你一一詳解。
關鍵詞一:暖
民諺素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之說。冬至后,天氣寒冷、陽氣伏藏,此時養生應當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過度操勞;避免急躁發怒,以免擾動閉藏在內的陽氣。
冬至護好陽氣需要驅寒保溫,外出要注意保暖。在衣著上要穿暖和一點,做好脖子、肩膀、腰部、膝蓋和腳的保暖工作。不過,溫暖也應適度,以自我感覺不燥熱,身體不出汗為宜。過于溫暖,身體處于出汗狀態,則不利于陽氣閉藏,反而更易生病。
另外,從中醫的角度,早睡可以保存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晚起可以補陽氣。而陽氣好比人體的衛兵,它們分布在肌膚表層,負責抵制一切外邪,保衛人體的安全。因此,在起居上可早睡晚起。
關鍵詞二:曬
“有些市民入冬后不僅容易畏寒怕冷,即使添衣后仍不感溫暖,且喜歡喝熱飲吃熱食。從中醫角度看,他們屬于陽虛體質,體內缺乏陽氣,在冬季表現得更為明顯。”想要補充人體的陽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曬太陽。在陽光明媚的天氣,陽虛體質人群可以多到戶外活動,通過曬太陽來吸收熱量,補充陽氣,驅除體內虛寒。
曬太陽對老年人鈣的吸收是非常重要的。而背部是人體的陽中之陽,因為背部是人體督脈所在,中醫認為督脈是人體的陽經,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風寒之邪易通過背部侵入人體而引發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冬至時節氣候寒冷,在陽光充足的時候,經常曬曬后背吧。
關鍵詞三:灸
冬季天氣寒冷,易引發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等方面的疾病,不少醫院和中醫養生場所都推出了提高免疫力的養生保健項目,以預防疾病的發生。其中,尤以艾灸養生療法最受人們的青睞。傳統中醫艾灸養生法,因其操作簡便,副作用少,逐漸成為人們養生保健的首選方法之一。
冬至后的27天被稱為“三九”天,是一年中艾灸養生的好時候。艾灸具有溫陽益氣、祛風散寒、強壯臟腑、通經活絡的功效,不僅適用于一些慢性疾病,也適用于健康人群的日常保養,可以按摩或灸足踝的太溪穴,腹部的氣海、神闕,胸部膻中穴這些穴位。需要提醒的是,艾灸養生也要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不可盲目跟風。
關鍵詞四:動
俗話說:“冬天走一走,疾病全沒有;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堅持冬季走路鍛煉的人,可大大減少貧血、感冒、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等疾病的發生率。但冬季運動講究和緩,由于冬季是養藏的季節,高強度運動會令人大汗淋漓,同時會耗傷陽氣。所以推薦散步、打太極拳等和緩的運動為主,避免在雨雪陰雨寒冷天氣外出運動。此外,可以練練八段錦,不受場地限制可在室內進行。
運動時間的原則是“跟著太陽走”,意思是應當選擇溫度最高、有陽光的時候進行健身,這樣更容易活動開,從而避免身體損害。早上運動一定不要太早,中午是比較適合外出運動的時段。下午太陽下山,就盡量不要外出了,更不適宜在天黑以后運動。
關鍵詞五:食
民以食為天,說到冬至進補,當然“藥補不如食補”。冬季適合調補的食物很多,講究也很多,不妨記住下面幾個“一”。
一個好肉:雞肉,御寒補身
在我國部分地區素來有“一九一只雞”的說法,也有“進九吃雞”的說法。雞肉性微溫,偏向于性平,身體比較健康,既不體虛又沒有燥火的人,冬季可以多吃雞肉。
雞湯的營養非常豐富,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物質,可以提高生理機能、延緩衰老、強筋健骨,預防寒涼。一定要湯肉一起吃。
一道好菜:蘿卜燉牛腩,滋養脾胃
在北方,號稱冬季吃賽過小人參的白蘿卜是必不可少的進補美食,而白蘿卜的絕佳搭檔是滋養脾胃的牛肉,兩種食材一個性溫一個性寒,兩者一起正好寒熱中和,“香”得益彰!
要注意的是,白蘿卜要切厚片,以便充分吸收牛肉的湯汁,最后,一定不能忘了加入風味鮮美的冬菜。
一個好果:桂圓,暖心助眠
桂圓又稱龍眼,能養心安神,有助緩解健忘、失眠,比如素食的人冬天常喝白菜湯,體質偏寒性容易手腳冰冷、晚上難入眠,這時把龍眼干、紅棗加姜煮水喝,通常能幫助入睡。
另外,比較勞心的人也容易耗損心脾氣血,吃點桂圓更能有效達到補益功能。但要提醒的是虛火旺或有熱性體質的人,不能吃桂圓。
一碗好湯:當歸羊肉湯,溫補腎陽
中醫理論認為,冬季在五臟六腑中對應腎臟,而腎臟又主封藏,是收納陽氣的關鍵,因此,在陽氣最弱的冬至前后,補腎陽是養生的主旋律。
對一般人來說,溫補腎陽主要通過藥膳方式即可,最著名的“當歸生姜羊肉湯”就能很好地補氣補血助陽。
一把好豆:大豆,補充蛋白
天氣驟冷,免疫力容易下降。稍有不慎,感冒病菌就會趁機侵襲。“飲食方”里第一個強調的就是蛋白質的攝入。蛋白質是抗體的物質基礎,而抗體可以幫助人體與外界“異物”作斗爭,維持正常免疫力。
針對蛋白質豐富的食物,特別值得推薦的是每天吃一把大豆,即30-50克黃豆、黑豆或青豆等,輕輕松松就能攝入豐富的蛋白質,且不會額外攝入膽固醇。
一碗好粥:紅棗芝麻粥,擅補腎氣
在一年中最冷的時期,有些腎氣不足的人就會感覺手腳冰冷。推薦喝紅棗黑芝麻粥,能迅速溫暖身體,也助于體內微循環,尤其適合手腳冰涼或便秘者。
一杯好茶:烏龍茶,防止干燥
冬至以后,如果進補過多,容易引起內火干燥。而發嘴唇干燥脫皮是最為明顯的身體反應之一,而烏龍茶不寒不熱,有潤膚、潤喉、生津、清除體內積熱的作用。所以,多喝點烏龍茶可以緩解由于維生素缺乏而出現的肌膚干裂的情況。
一種好調料:生姜,驅寒暖胃
俗話說:“冬有生姜,不怕風霜。”姜味辛辣,可以在體內產生熱氣,祛除冬季的寒氣,所以受凍的病人,就可以常喝姜湯來驅寒,預防感冒等常見疾病。注意,一是冬季吃姜要去皮,二是不要在晚上吃姜。(見習記者汪涵 通訊員薄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