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會人”假設是管理學書籍中常見的一種人性假設,同“經濟人”假設相對應。
(資料圖片)
2、一般認為,“社會人”假設來自梅奧主持的霍桑實驗,在梅奧的《工業文明的人類問題》和《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中有明確的表述。
3、但是,我們如果廣泛瀏覽管理學的有關書籍,就不難發現,國內的管理學著作,對“社會人”的解釋不盡如梅奧的原意。
4、 有的書籍和文章在介紹社會人假設時,往往強調,工人不僅僅具有經濟利益的需求,而且還有社會利益的需求。
5、凡是采用這種說法的,在批評經濟人假設的缺陷時,也往往同時強調,經濟人假設把工人看作只追求經濟利益、只具有金錢動機的人。
6、這種對人性假設的理解,反映了國內管理學研究中的某些缺失。
7、 梅奧確實強調工人的社會性,但是,他所說的社會性,不包含利益因素。
8、與之相對應,泰羅等人確實強調工人的經濟追求,但這種經濟追求絕不是僅僅等于金錢和物質。
9、如果通讀泰羅和梅奧的著作,不難發現:所謂經濟人假設,等于理性人假設;所謂社會人假設,等于情感人假設。
10、經濟人假設建立在符合邏輯的利害計算基礎上,而社會人假設建立在以情感為前提的人際交流基礎上。
11、如果把利益追求僅僅理解為物質利益,那么,非物質的利益滿足就沒有容身之地,泰羅的“心理革命”也就不復存在;如果把交往追求僅僅理解為社會利益,那么,人類情感就失去寄托,梅奧的“人類關愛”也就失去了地盤。
12、 這兩種假設雖然互相對立,但正好相反相成。
13、那種言辭激烈的互相批判,正是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的。
14、梅奧雖然聲稱經濟人假設已經過時,但他無法使企業不追求效益。
15、而一旦有效益(包括社會效益)、利潤、生產率等等概念介入,經濟人假設就在其中悄然復活。
16、這正是梅奧思想中自身矛盾的一個表現。
17、 后來更多的人性假設,如沙因提出的“復雜人”假設,只是想在二者的互補基礎上尋找出新的統一而已。
18、如果從類型學的邏輯結構來看,沙因把“自我實現人”列入人性假設,本身就同已有的兩種人性假設不在一個層次上,而“復雜人”更是綜合二者的一種假設。
19、所以,在分類上是有問題的。
20、也許,這種試圖調和二者的種種努力,恰好是經濟人假設和社會人假設無法分離的表現之一。
21、 所以,真正理解人性假設的內涵,需要對泰羅和梅奧的思想進行全面解讀,克服人云亦云的風氣。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