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商丘尋訪愛情圣地
河南省商丘市郊有個青陵臺。據記載,是愛情典故“相思樹、愛情鳥”的發源地。
戰國時期,宋國君主宋康王看中了下屬韓憑的妻子何氏,于是構陷韓憑入獄,挑撥夫妻感情,想霸占何氏,致使這對恩愛夫妻殉情。不久,他們的墳上各長出了兩棵樹,樹冠相交、樹根相連,人稱“相思樹、連理枝”,再加上常有一對鴛鴦在此盤旋親昵,久久不散。后人認為這是韓憑夫婦的化身,稱它們為“愛情鳥”。
后來,梁孝王重修了青陵臺,唐朝改為青陵寺。李白、李商隱等詩人為此留下了許多文學作品。元代庚吉甫編有雜劇《烈女青陵臺》,后有評劇《青陵化蝶》,讓這個愛情故事越傳越美。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中日古文化研究會會長石中勝思等國際友人多次到商丘青陵臺祭奠,并為重修青陵臺慷慨解囊。
商丘城邊有座燧皇陵,規模宏大,建筑考究,與青陵臺形成強大的反差。這里游人如織,香火旺盛,是4A級景區,供奉著火神燧人氏。他發明了人工取火,一雙兒女更是家喻戶曉:叫伏羲和女媧。青陵臺近況如何?幾位文友約我去探個究竟。一出商丘,沒見到景點標識,一路打聽,來到了梁園區水池鋪鄉龔莊村,只見村邊一堆土丘高高聳立,長滿荒草。草叢邊有一塊刻著“青陵臺遺址”的石碑,土堆前還有一個簡陋的庭院。幾位香客迎上前來,繪聲繪色地為我們講故事。不過,我們并沒有看到愛情鳥。也許世間的美好都在人們心里。
隨后,我們驅車來到商丘境內睢縣的匡城寺,迎面看到了“女媧誕生地”的古老石碑,在烽火臺的高崗上,古樸的女媧殿里,許多人來此求婚問嫁,原來女媧被尊稱為“婚姻女神”。
在商丘博物館,我們看到了伏羲和女媧蛇身交尾的漢代畫像。他們是兄妹結婚,也許是為了親上加親,可后來發現不利于兒孫健康時,又勇于否定自己,初創了原始的婚姻制度,強調要愛族外的人。這也許是博愛思想的起源。他們以動、植物、居所為姓,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自此起源,綿延至今。
當年,這里園林密布,民風淳樸,難怪月老在此顯身。
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京城的一個書生韋固路過宋城(今商丘),借宿在宋城南店的客棧,夜晚遇到一位老人在月光下翻檢一本婚姻簿。月下老人為韋固牽紅繩指明婚嫁對象,后來,韋固果然應月老之語與相州刺史王泰之女結為連理。唐朝文學家李復言把這則傳聞取名為“定婚店”,收錄在《續玄怪錄》一書中,世代相傳,婦幼皆知。
現在,商丘月老祠是媒人的圣地,與燧皇陵一路之隔,靜靜地藏在華商文化廣場。祠里的月老慈眉善目,靜靜地微笑。他樂善好施的精神已融入這古宋大地,催生了商丘的好人現象。
商丘人的情感豐富,是有歷史傳承的。你看,就在月老祠的前方有華商始祖王亥像,他英俊瀟灑,眉目之間蘊藏著深情。他曾到有易國經商,富甲天下。出自商丘的唐代才女宗煜,一擲千金,買下了李白題詩的墻壁,憑著琴棋書畫的憾世才情,令李白“一朝去京闕,十年客梁園。”商丘才子侯方域更令絕代佳人李香君忠貞不渝,面對權貴逼親,她血染桃花扇。
連日來,我們尋覓著千百年里愛情的遺跡,不過沒有找到千金壁和桃花扇。這里的愛情故事繁若群星,若隱若現,痕跡難尋,真如現實中難追的愛情。
惋惜之余,我們再到燧皇陵體驗鉆木取火。想想歷史和現實都是那么的公平。韓憑夫妻忠于愛情固然可敬,可那是他們的私事。而燧皇、女媧等大濟天下蒼生。這才是大愛之情。我想,在商丘,拼搏創新、濟世救人的精神早已穿越了時空,遺跡在億萬人民心里,更鼓舞著我們:道場遺跡大小,取決于自己對人類貢獻。
標簽: 愛情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