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   >  正文

高水平運動員越來越多進入重點高校 各類體育人才如何入讀大學?

評論

“體教融合”成就奧運學霸

奧運啟示錄①

東京奧運會上“女射手”楊倩為中國代表團奪得首金,她的另一個身份——清華大學在校學生被廣為傳播。一夜之間,她被外界賦予了“奧運學霸”的光環。高水平運動員越來越多進入國內重點高校就讀,東京奧運會給我國的“體教融合”帶來哪些啟示?

怎么才算“學霸運動員”?

事實上,縱觀1984年至今的歷屆夏季奧運會,中國的奧運冠軍運動員共有191人畢業或就讀于50多所各類型高等院校。其中,共有22名奧運冠軍入讀兩大中國名校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也有不少入讀其他985和211高校。

東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50名奧運冠軍運動員中有45人在25所不同類型的高校在讀或畢業,他們當中有不少還是校友——楊倩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生,史夢瑤是楊倩的隊友兼校友,馬龍、陳云霞、張靈、汪順、李冰潔是上海交通大學校友,諶利軍、施廷懋是西南大學校友。

北京體育大學共有48名學生出征東京奧運參加22個項目,其中包括亞洲“飛人”蘇炳添,還有鞏立姣、孫一文、劉詩雯、曹緣等10名東京奧運會冠軍。當然,不能因為運動員讀大學、進入重點高校就讀就給他們簡單貼上“學霸運動員”的標簽,畢竟頂尖的競技成績與一流的學術研究成果兼備的運動員始終是鳳毛麟角。

比如,蘇炳添于2009年入讀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2017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兩年后進入北京體育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之后被聘任為暨南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蘇炳添在撰寫的論文中總結了新時代中國男子100米短跑躋身世界前列的經驗。

又比如,中國女籃隊長邵婷于2008年以普通考生的身份考入北師大,目前是北師大在讀博士,在校期間綜合成績排名班級第六,曾主持學生科研基金項目,榮獲各種學業獎學金。蘇炳添和邵婷無疑是中國運動員當中的“學霸”。

中國新一代運動員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是不爭的事情,國內體育和教育系統也在“體教融合”的趨勢下為高水平運動員創造了更多“體育與讀書兩不誤”的條件。

各類體育人才如何入讀大學?

受中國競技體育發展的歷史局限,以往普通學校和體校被教育和體育兩個不同的行政部門管理,造成了客觀上“體教分離”的局面。這也導致了大量優秀運動員在小學升初中時就要面臨“二選一”的抉擇。如果選擇了成為專業運動員,就很難有機會接受普通教育系統內的文化教育。

但隨著中國競技體育觀念的不斷進步,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兩者的不斷融合發展,目前擁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已有條件兼顧專業訓練和文化學習,甚至在個人上升發展通道方面比普通學生擁有更多選擇。

現在體育特長生和專業運動員要想進入大學就讀,有兩個主要選擇:一是參加每年的體育單招考試,二是參加大學的高水平運動隊招生考試。兩者在報考條件、招生院校、考試方式、錄取政策、專業選擇上均有所不同。

目前全國擁有體育單招資格的院校有163所,大部分是各地方的體育院校和部分設有體育專業的大學。體育單招的報考專業只限于運動訓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

目前全國有283所高校具有招收高水平運動隊的資格,其中包括不少211和985的重點高校,考生可以報考非體育專業。報考高水平運動隊的考生要在參加當年高考之后再參加不同運動項目的全國統考,包括文化課和體育測試。

中國奧運代表團的大部分運動員正是通過上述兩種方式成為大學生。以楊倩為例,她在初中畢業后直接被清華大學附中射擊特長班錄取,從清華附中高中畢業后參加高考,通過清華大學高水平運動隊招生的標準,順利考入清華大學。而14歲在東京奧運會上爆紅的全紅嬋已經被送到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一邊訓練一邊讀書。

打造高水平運動隊是趨勢

2020年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鼓勵全國各地加強各級學校的高水平運動隊建設。這也意味著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一方面可為更多高水平運動員創造從小學到大學的上升通道,另一方面則讓更多普通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體育特長拓寬進入一流大學學習的途徑。

例如《通知》中列明“鼓勵各地在體育傳統特色學校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一條龍’人才體系,由小學、初中、高中組成對口升學單位,開展相同項目體育訓練,解決體育人才升學斷檔的問題”。

在這方面,廣州走在了全國前列。雖然2020年開始全國取消了小升初的體育特長生招生,但廣州市教育局整合了原來的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體育特色學校,分兩批在全市的中學建設了高水平體育團隊共178支,包括19個項目。這讓大量體育特長生有了小升初合理的銜接空間,并能在更好的條件下兼顧學習和競訓。

又如《通知》中提到“鼓勵高校積極申報設立高水平運動隊,合理規劃高水平運動隊招生項目覆蓋面,加大對高水平運動隊的招生力度”。以廣東省為例,目前每年通過報考高水平運動隊進入到各類型高校的體育特長生超過100人。

在學界高水平運動隊體系的不斷打造下,未來國內的教育部門有望為中國競技體育輸送更多頂尖人才,當然,這需要體育和教育部門在高水平的教練團隊、訓練模式、競賽體系、保障條件等方面進行更大力度的融合。同時,國內傳統體校改革、教練員評價體系、體育教師培訓、學校體育場地建設、社會體育組織介入等方面,也將在“體教融合”的帶動下不斷健全。

案例:華附“足球仔”考入北大

廣東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華附)近年來在校園足球領域的發展十分迅速,被外界稱為“學霸球隊”。近5年來,華附高中足球隊的20多名學子被國內外重點大學錄取。今年,華附兩名校隊球員孫恒和劉宇瀟通過參加高水平運動隊的考試被北京大學錄取,再次創造了廣東“體教融合”的新紀錄。

孫恒從小踢球學習兩不誤,小升初時還為隊友讓出了一個足球特長生的名額。此后,他被推薦進入了廣州02市隊,獲得了一級運動員稱號。孫恒初中畢業時以足球特長生的身份報考了華附并如愿被錄取,他平時是在普通班級與成績頂尖的同學一起學習。今年全國有100多人參加北大足球高水平運動員特招,通過全國足球統考后剩下66人,孫恒不但文化成績優秀,而且足球專業分很高,最終成為被北大錄取的7名幸運兒之一,他選擇了北大的新聞傳播專業。

劉宇瀟同樣是華附高中足球隊的一員,但他并非足球特長生。從小受父母熏陶的劉宇瀟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良好的運動天賦,他從一年級開始接觸足球,此后被越秀區業余體校重點培養。初中就讀于七中的劉宇瀟脫離了專業足球訓練,但他的足球天賦沒有被埋沒。中考時,劉宇瀟以高分考入了華附,隨后被選入校足球隊。“參加足球訓練讓我從小身體素質就比較強,令我學習時精力更充沛,注意力更集中。由于我不是足球特長生,需要更努力地協調學習和踢球,但足球運動從小錘煉了我的意志,所以我能一直堅持下去。”劉宇瀟說。今年高考,劉宇瀟報考了北大的高水平足球隊,最終被北大錄取,他終于憑借足球技能實現了進入重點高校深造的夢想。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喆

標簽: 高水平運動員 重點高校 體育人才 蘇炳添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