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  正文

《洛麗塔》引發文學與道德之爭

評論

【環球時報記者 王琪】俄裔美籍作家納博科夫也許想不到,他的傳世經典《洛麗塔》會在出版63年后引起中國網友的爭論。2018年的最后一周,作家蔣方舟在“蜻蜓FM”的電臺節目里為聽眾講述并解讀《洛麗塔》。她認為,洛麗塔本質上是一個道德故事,納博科夫是要讓讀者看到一個戀童癖是如何為自己辯護的。蔣方舟的觀點迅速引發網友關于文學道德性的討論。

 

蔣方舟認為,90%的讀者沒能通過作者的考驗,多數人都被書中主角亨伯特的深情敘述所打動,開始理解同情他,從而忽略了他的罪惡,對他網開一面。蔣方舟表示,納博科夫寫洛麗塔,根本不是想讓我們理解一個戀童癖,理解人性的幽暗之處。相反,他是想讓我們警惕這個“變態”。

蔣方舟的解讀受到了不少網友的支持。“大多數惡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完全能自恰的邏輯體系,在這種情況下,洛麗塔的勇氣更顯得珍貴”。網友HI-Viviani的評論在粉絲里很有代表性,獲得了很多點贊。另一名網友Boring Tuzi Lisa表示,“有時候為了追求所謂的美和獨特,人們會模糊善惡的標準”。

反對的聲音也并未缺席。網友Zei Guoyi認為,蔣方舟過度強調道德,使得文學的藝術性在她的話語里被蔑視了。北京一家媒體則批評蔣方舟的解讀是窄化的和單薄的。文中稱,蔣方舟過度強調文學藝術的教化功能,純粹從“勸善懲惡”的角度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往重里說是對文學的冒犯。

“洛麗塔中的審美和道德的關系有著豐富的維度,蔣的解讀遠遠不能體現納博科夫的文學之思。”南京大學英美文學教授但漢松在微博上說。中國研究納博科夫的專家、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馬紅旗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納博科夫對亨伯特所代表的這種惡的譴責是小說創作的主題之一。對于文學的解讀從來都是帶有鮮明個人色彩的,而這也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

標簽: 洛麗塔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