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  正文

廣東觀鳥旅游潛力巨大 如何借觀鳥熱度拓展生態旅游

評論

有人說:若你不曾通過望遠鏡觀察一只鳥,就無法體會觀鳥人緣何癡迷觀鳥。

觀鳥是一種迥然不同的旅行視角,當中所體驗到的美感和意境,很難用言語言說。

隨著一年一度的候鳥集體“做客”,當下去欣賞廣東的最美秋色,是時候加入“觀鳥”這一計劃了。對于觀鳥旅游,業界也在重新思考及定義。

市場現狀:廣東觀鳥旅游潛力巨大

風吹草動,飛鳥四起,天地間只聞鳥鳴啾啾。

據鳥類專家研究顯示,全球候鳥遷徙的8條路線中,有3條貫穿我國境內。這3條分別是西部、東部、中部遷徙路線,而廣州的南沙濕地就位于東部路線的中段偏東地帶。

近日,南沙濕地觀鳥航線正式宣布回歸。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游客可以乘坐游船,穿過美麗的紅樹林、蘆葦蕩,登上觀鳥平臺,觀看數千只鳥在面前集體“開趴”的壯觀景象,或是用視線捕捉一只最特別的鳥。

據悉,廣東省鳥類資源豐富,候鳥種類多達389種,占鳥類物種數的70%,這在全國省級單元中可排到第五。僅南沙濕地每年就能吸引10多萬只候鳥前來棲息過冬,當中不乏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尾海雕、黑臉琵鷺等珍稀品種。

綜觀市場,近年來,廣東人對觀鳥的熱情逐年遞增,無論是專業的觀鳥導賞團或是家庭自發的觀鳥旅行,都甚為流行。

據旅行社介紹,步入秋季以來,省內最火爆的產品無疑是一年一度的“觀候鳥”以及“賞秋菊”。“二者動靜結合,讓嶺南的秋天別有一種靈動韻味。”廣之旅粵港澳游常務副總經理蘇穎珊表示,每年10月到次年3月,觀鳥都是家庭游客鐘愛的行程,尤其是搭配生態觀察、英語互動、集卡游戲等親子、科普的行程安排,通過觀鳥線路感受親子休閑+自然科普+戶外實踐的樂趣,可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據悉,除邀英語外教隨團游船觀鳥的常規線路外,旅行社在今年還新開了南沙濕地研學觀鳥線路,由導師帶領小學員使用雙筒望遠鏡尋找及觀察1-5種鳥類,學習辨鳥知識,沿路還將進行自然觀察,學習鳥類棲息環境、植物知識等。該線路為自駕半日游,較適合無太多閑暇的家長用碎片時間“遛娃”。

記者了解到,面對觀鳥旅游廣闊的市場前景,觀鳥及相關產業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根據相關文件,從2020年至2025年,珠三角地區將建設19條水鳥生態廊道,粵港澳大灣區將被打造成別具一格的“候鳥灣區”,廣東人今后觀鳥的“規格”將會越來越高。

觀點碰撞:如何借觀鳥熱度拓展生態旅游

觀鳥這一旅行活動,“生態而博物、深入而有趣”,但觀鳥旅游的開發無疑是一項系統工程,其與生態及環境保護有著莫大的關聯。有顏值、有實力吸引候鳥的廣東,應如何看待觀鳥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矛盾統一對立性?期間應遵循哪些原則及價值導向?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常務副院長彭青教授認為,觀鳥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一方面可增進人們對鳥類的保護及對美的欣賞,同時,推行觀鳥可改變不良習俗,促進生態保護。“旅游業應以保護的視角開發觀鳥產業,普及鳥類生長常識,做到人鳥共存。”彭青建議,廣東可選擇最佳觀鳥點進行微建設(布置一些簡易服務設施、可移動服務設施等)并加大推廣,應對短視頻平臺、小紅書等新媒體多加利用。

廣州同游國際旅行社、“愛自然觀鳥會”創始人洪國僑認為,作為旅游大省,廣東在觀鳥旅游方面也有一定的引領作用,特別是以廣州、深圳為首的粵港澳大灣區,相關產業潛能最大。但綜觀全省,待發現及開發的觀鳥地及景區仍有很大空間,觀鳥旅游產業也仍有待專業人士的進一步設計開發。

因鳥類對自然環境較為敏感,洪國僑建議,在開發觀鳥產業過程中,應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用盡量少的干擾來觀察野生鳥類,實現良性循環,以真正達到觀鳥科普的目的,達成觀鳥旅游產業的發展目標。

洪國僑同時指出,當前,以觀鳥為代表的生態旅游正呈現出較高的市場熱度,旅游界應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機遇,建議廣東通過豐富生態旅游內涵、打造自己的生態旅游品牌,拓展新的旅游潛能,“可以聘請有實操經驗的專家學者共同研究,深入開發更多新的觀鳥旅游景區,滿足群眾需求。”

結合實踐,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敏則認為,部分山區通過旅游開發,把打鳥山變成觀鳥塘,有些生態修復工程通過生境營造招引鳥類,體現了旅游開發對環境保護的積極意義。但開發若一旦過度,則會影響生態環境質量,不僅會導致鳥類消失,旅游價值也會降低。

張敏建議,開展生態觀鳥旅游的地區應盡量保持本來面貌,避免過多人工構筑物。此外,以觀鳥為主題的旅游路線一般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應對人數規模加以限制,各地可根據本地鳥類物種的特色設計線路,最好有專業人士帶領導賞。

張敏還提倡多舉辦觀鳥比賽。“設計得當的觀鳥比賽能吸引各地人士前往參賽,帶動經濟發展,通過比賽又能對當地鳥類資源有進一步的了解,長期開展比賽還能反映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和鳥類資源的變化趨勢。”

【專家教路】

“小白”多借助工具享受觀鳥樂趣

受訪人:張敏 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羊城晚報:在廣東各地,主要能觀賞到的鳥類有哪些?

張敏:得益于省內豐富多樣的森林、濕地和海洋資源,廣東的鳥類資源豐富,鳥類物種數在全國省級單元可排到第五位。

據《廣東省陸生脊椎動物分布名錄》統計,廣東省的候鳥種類達389種,占鳥類物種數的70%。秋冬季在廣東能看到多種遷徙過境以及越冬的候鳥——在沿海地區,能看到喜歡灘涂的鸻鷸類,喜歡淺海、魚塘和水庫的雁鴨類,喜歡沼澤的秧雞類和喜歡紅樹林、農田的鷺類等;在山區林地能看到小型林鳥如鹟、鶯、鶇、鴝等,這些小鳥多數顏色鮮艷多彩,鳴聲動聽,但因常躲在林中,較難被發現;在鄉村農田等開闊地帶還能看到喜歡草地生境的多種候鳥如鹀類、鷚類,其中包括著名的“禾花雀”。

羊城晚報:省內有哪些經典的觀鳥地以及小眾的熱門景點?

張敏:省內適合觀鳥的地方不勝枚舉,但需要配合時間才能有最大收獲。根據廣東首批“十佳觀鳥勝地”,推薦的觀賞地點包括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豐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這些多為濕地類型的保護區和公園,可觀賞水鳥。

觀賞林鳥的推薦地有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鼎湖山、丹霞山等地。

此外,在一些特定地點、特定時間能觀察到特定的鳥類,如湛江紀家鎮附近可觀賞到猛禽遷徙過境。

一些觀鳥愛好者還發現了新的寶地,如入選2021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十塊濱海濕地”的汕頭韓江口濕地,位于廣州市區的大吉沙島等,都是值得關注的熱點地區。

羊城晚報:觀鳥旅行的初入門者需做哪些準備工作?

張敏:首先應準備觀察的工具,包括望遠鏡(雙筒或單筒)或照相機;其次是辨識和記錄鳥類的工具,對鳥類有基本的了解,能帶來更好的觀鳥體驗;此外,應熟悉地點,對所到之地的鳥類物種和分布有初步的了解。

推薦的工具書有《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中國香港及華南鳥類野外手冊》《中國鳥類觀察手冊》等,APP/小程序推薦“懂鳥”,可通過照片和聲音識別鳥類。

羊城晚報:想要更好地領略候鳥的風采,觀鳥過程中,有何小竅門或需要特別提醒注意的地方?

張敏:觀鳥是尊重和愛護自然的行為,要遵守自然法則,盡量避免驚擾鳥類,如:不可穿著鮮艷的服飾,不可發出噪聲以及過度接近鳥類棲息地,不可用食物和聲音引誘鳥類。

此外,不能為了追求近距離欣賞而過度接近鳥類,同樣也不能為了欣賞“飛行版”的鳥類做出驚嚇行為,以免造成鳥類的能量消耗甚至傷亡。(文/羊城晚報記者 劉星彤)

標簽: 廣東觀鳥旅游 借觀鳥 生態旅游 碎片時間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