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  正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評論

三十而立,是根植于中國人心中的觀念。然而隨著第一波90后即將年滿30歲,三十而未“立”的焦慮與迷茫又成為困擾不少年輕人的煩惱。10月19日,第十一屆文化中國論壇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向主講嘉賓請教了當下年輕人的困惑,他們結合各自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親身經歷分享了一些看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南開大學講席教授、天津市文聯主席、橫山書院院長陳洪教授

人生七十古來稀,我今年七十有二了。上初中時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高中畢業后又遇到了“文革”,十分困難。當大家面臨同樣的問題時,應對的方法不一樣,因此最后的結果也就不一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方面對于一個人的人格是很重要的。

自強不息就是說要有強大的主體意識,同時也要有使命感。在宇宙進化過程中,人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意識,所以人應該努力奮斗,去把這種主體精神充分釋放出來;另一方面,人還要有大地包容萬物的品格,既然你有自己的需求和能量,別人也有別人的需求和能量,應該學會包容和合作,這樣才能更多地融入和參與社會。

遇到困難的時候,這兩方面的信念給了我很大的支撐。我下鄉10年,基本手不釋卷,等到1977年恢復高考和研究生招考時,機會就來了。1978年有4個研究生專業——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史、佛教和中醫,我覺得自己都可以報考。雖然沒有讀過大學,但是10年間我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學習。后來我選擇了中國古代文學,并且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南開大學錄取。

魯迅先生曾說,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然而只要無礙于進行,則越到后來,這隊伍也就越成為純粹、精銳的隊伍了。面對困難,只要自己打不倒自己,別人就打不倒你。自己如何打不倒自己?就要有信念,這信念來自各方面,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事物之來,但盡吾心之良知以應之。”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

我在這次文化中國論壇上講的內容是《“陽明心學”的當代啟示》。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和文學家,立言、立功、立德,皆居絕頂。他終生遭遇磨難,但其所作、所為、所言卻成為后人磨礪心膽、鍛煉性情的一面明鏡。

陽明心學的第一個要點是“心即理”,其本質就是揭示了人的一種價值存在。獲得這種價值存在后,人生就有了價值支撐。陽明心學是煉心的學問。王陽明要傳達一條真理:一切戰斗都是心戰,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陽明心學的第二個要點是“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陽明心學的第三個要點是“致良知”。“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王陽明講了一輩子心學,千言萬語匯成臨終所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年輕人是未來的希望,他們如果有了光明無垢、強大堅韌之心,面對今后發展遇到的困難和迷茫,可以“事物之來,但盡吾心之良知以應之”。

“終生學習,不斷提升自己。”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焯芬

在我那個年代(1968年李焯芬畢業于香港大學土木系——記者注)中國的大學生大概只有幾十萬,而現在有幾千萬,現在大學畢業找工作競爭壓力變大了。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已經預測到,21世紀隨著人類社會科技突飛猛進、物質文明越來越進步,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壓力越來越大。

我們以前讀個本科學位可能就可以了,但現在需要碩士學歷才能有更好的發展。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對年輕朋友們的建議就是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不斷提升自己。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學習的機會,能到學校去繼續深造當然好,在工作崗位上也可以不斷提升自己。這樣,年輕人應該就會有美好的發展前途。

除了一些專業技能知識,年輕人還應該多學一些人文學科的內容,這可以讓人更智慧。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有很多關于人生智慧的寶藏,能幫助年輕人解決困惑,教他們遇到事情不要鉆牛角尖,退一步反思自我,不斷進步。在彌補自我不足時,還能保持相對樂觀豁達的心態。

標簽: 三十而立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