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  正文

廈漳泉共同推進閩南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

評論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會商交流會16日在福建省泉州市召開,40余名專家、建設保護單位代表與會交流研討,共同推進閩南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

閩南文化在海峽兩岸以及東南亞各國廣泛傳播,而福建省的泉州、漳州、廈門三市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核心區,是世界閩南人的原鄉祖地和精神家園。2007年6月,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批設立,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經過驗收評估,2019年12月25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正式入選第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

“入選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是對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工作的一種肯定。”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張立峰在此次會商交流會上說,十多年來,泉州、漳州、廈門積極探索和實踐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不斷健全工作機制,已經取得了較好成效。

為進一步做好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協同推進閩南文化發展,泉州、漳州、廈門建立聯動會商機制。在此次會商會上,三城市文旅部門代表分別就當地文化生態建設經驗進行交流。

“去年開館的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成為受市民喜歡的公共文化產品,成為來泉游客了解體驗閩南文化的網紅點。”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孫少磊表示,泉州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平臺的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在城市化進程中將古城歷史遺跡和文化生態保護建設納入規劃建設重點,同步推進閩南文化活態傳承和固態保護。

廈門市提出閩南文化保護名錄制度,允許臺胞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加強與其他閩南文化地區的交流合作。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務處(非遺處)處長黃天福在會商交流會上說,廈門市借助立法的手段和措施,逐步改變閩南傳統文化工作只有文化部門單打獨斗的場面,形成全市相關部門共同關心重視并細化分工的常態化制度。

漳州市重視閩南文化推廣,擴大對臺對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舉辦海峽兩岸保生大帝信俗文化節、南詞交流展演等交流活動,密切兩岸文化交流往來,推動閩南文化在交流中傳承與發展。

“非遺好比池塘里的魚,池水干涸或者被污染了,生態被破壞了,魚兒就會產生變化或者死亡。所以我們要抓住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根基,涵養文化生態,調動社區、團體、個人主動性和創造性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國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蘭靜說。(吳冠標)

標簽: 廈漳泉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