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蒲劇,是山陜梆子的一枝,腔高板急、熱耳酸心,自誕生之日起就名角輩出,在每一個時代發展階段,都能唱出自己的如歌行板。
2021年,被譽為“蒲劇皇后”的景雪變已經站在舞臺上半個世紀,她身體力行地做好蒲劇的守護人與傳承人。50年的藝術生涯,景雪變扎根于人民,用精湛的演技將一臺臺惠民大戲送到田間地頭,她的表演深得曹禺、郭漢城、吳祖光、王朝聞、劉厚生、賈平凹等大家贊譽,稱其是“戲路很寬的全才演員”“舞臺上的活動雕塑”“蒲劇藝術集大成者”“景雪變是位大才”。近20年來,為了蒲劇事業的繁榮發展,景雪變傾盡心血為蒲劇樹人才,先后培養47枚戲劇“小梅花”,以青春之陣容、青春之力量,把蒲劇這一黃河流域古老的優秀劇種帶出山西、走向世界。
她與年輕人一起,在新時代讓有著500年歷史的山西蒲劇煥發出新的光彩,景雪變說:“讓青年盡快走上蒲劇舞臺的中心,才是我們戲曲人的責任之所在。”
為蒲劇接續火種
景雪變11歲進運城縣蒲劇團學戲時,父親說的“藝不壓身,藝無止境”被她記在心頭。在團里她不滿足學花旦,又自己加練刀馬旦,耐得清寒,吃得艱苦。4年時間,憑借著極高的天賦和扎實的功底,從小學員一步步走到舞臺中央,成為團里主要劇目的頂梁柱:從現代戲《山花》到劇團看家戲《劉胡蘭》,從主打戲《打金枝》到《穆柯寨》開啟刀馬旦生涯,景雪變的戲路越拓越寬,表演也越來越成熟。憑借著一身扎實的功力不僅征服了家鄉觀眾,還走到陜西,走向全國,塑造了一個個立得住、傳得開的響當當的戲劇人物。
1994年春節,景雪變帶著《關公與貂蟬》晉京演出,轟動一時。她把自己20多年的藝術功力,有機地結合到貂蟬的身上,把程式內化,向一個嶄新的貂蟬無限地靠攏。“花園繡袍”一節中,她的拔針、別針、取針、穿針、抽線、捻線、捋線、挽結、咬線等生活細節程式化地亮相舞臺,帶來了非同凡響的美。當年11月,景雪變以貂蟬一角,獲得第四屆文化部“文華表演獎”。1995年4月,依舊是《關公與貂蟬》,還有景雪變拿手的折子戲《柜中緣》《陰陽河》和《宇宙鋒》,景雪變摘取了第十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景雪變不僅愛琢磨演技,也有自己的戲曲理論見解。在進入中國戲劇學院表導演進修班學習的時候,她系統全面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藝、新理念,回顧梳理自己的舞臺實踐,發表了一批理論研究文章。分析《關公與貂蟬》的“真戲真做真性情”,分析《宇宙鋒》中外形表演如何催動內在情感,景雪變認真記錄傳統戲曲中的“四功五法”如何與劇中人物相結合,演出獨一無二的舞臺人物。她融會貫通,把藝術與技術、內在與外在、形象與聲音、理性與感性有機融合匯成真正的舞臺藝術。她的思考為蒲劇理論發展留下了一定的參考資料。
2004年夏,蒲劇現代戲《山村母親》一經面世即在國內引起轟動,先后獲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劇目、全國現代戲優秀劇目、文化部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等;文化部安排《山村母親》進行全國巡演。2014年春,中國文聯、中國劇協將《山村母親》列為優秀梅花獎演員數字戲曲電影工程項目。2016年,景雪變憑戲曲電影《山村母親》獲得世界民族電影節“最佳女主角”,2017年9月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提名獎。
如今,景雪變已是國家一級演員、全國勞動模范、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曾獲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不是我技藝好,是我遇到的老師們好。作為演員,不管聲譽有多高,要永遠站在舞臺上回報黨和人民的培養。老天照顧我,給了我獎牌,也給了舞臺。我沒有辜負運城幾十萬人民,也沒有被時代淘汰。”景雪變說起自己總是那么簡單、謙卑,但質樸的言語背后卻能看到她對蒲劇的一腔熱愛。
為戲曲事業育種護苗
從藝三十年時,景雪變本可以憑優異成績坐穩蒲劇第一把交椅,持續在舞臺上綻放美麗,但她卻更憂心蒲劇的發展。
2002年10月,運城市委調任景雪變來到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擔任主管戲劇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同年10月,市委、市政府批準創建“運城市蒲劇青年實驗演出團”,景雪變兼任團長。景雪變認為,建團是興校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
建團伊始,景雪變提出明確的辦團理念:“帶新人,走正路,出精品,興戲劇。”彼時,景雪變深切感受到,戲劇的繁榮發展,特別是一個地方劇種的興旺發達,僅靠幾個名演員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成批的戲劇新人源源不斷地涌現,才能為一個劇團、一個地方、一個劇種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人才資源。
針對蒲劇人才面臨嚴重斷代的危機,景雪變思考著如何突破困局、建設起強大穩固的戲劇人才隊伍的問題,她在《地方戲劇教學要著力打好“陣地戰”》的論文中談道:“培養一批,就要收獲一批;收獲一批,就要成就一批;成就一批,就要扎根一群,形成能夠不斷開辟蒲劇新局面的強大陣容。”2004年,在她的首倡下,學校創辦了“小梅花定向班”,通過嚴格招生、精心培養,以解決演員青黃不接的現實問題。
“小梅花定向班”的創辦,一時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第一批原計劃招收25名至30名學員,結果一下子招進90名。當時,年齡最小的孩子9歲。
在培養藝術新苗過程中,景雪變和老師們都把學生當作自家孩子,車上、飯桌上、病床前、被窩里……隨處都成了給孩子們傳藝的課堂。也可以說,景雪變和老師們是“追著教”“攆著教”。孩子們的學習、練功要抓緊,安全問題同樣要操心,學校專門配備了一名生活老師,白天幫著年齡幼小的孩子上灶打飯,夜晚跟著孩子們睡覺,就連孩子上廁所也要陪同。時序更替,寒暑往來,春華秋實,孩子們在景雪變的精心呵護下漸漸成長,他們親切地稱景雪變為“校長媽媽”。
在成才規律系統中,景雪變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經歷,講出一個明確的觀點:“戲劇教學有其非常明顯的特殊規律,人才一定要從娃娃抓起,立足一個‘早’字。可以說,戲劇是最講究功力的藝術,練好‘童子功’,夯實基本功,決定著一個演員一生的藝術前途。”
在創新戲劇教學實踐中,景雪變提出,“戲劇教學要走教研與實驗、創作與演出、課堂與舞臺、基地與成才相結合的新路子”。創造一切有利的條件和環境,引領和強化一代戲劇新人快速成長。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上,一是目標定位,因人施教,即根據每個小學員的天賦條件,按生旦凈末丑的角色來“選苗”栽培。二是以師帶徒,以劇推人。要求戲劇教師責任到人,選定一個經典劇目來指導,以劇目規范角色。三是一對一單元化培育,多元化組合,形成聚焦成才與協調成才相結合的競爭局面。四是注重實踐,現場解決問題。
“小梅花”們從初次登臺演出的8分鐘,到20分鐘、1個小時、2個小時,目前他們已經能夠獨立演出30余出折子戲和10多部本戲,47枚全國“小梅花”獎演員在這里綻放。
10多年來,為了蒲劇事業的繁榮發展,作為體現劇種特色的代表性藝術家,景雪變以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的代表作《關公與貂蟬》《楊門女將》《竇娥冤》《火焰駒》《山村母親》《柜中緣》《陰陽河》《宇宙鋒》等都無私地傳授給了青年演員和學生們。
如今,孩子中有的從運城考入了中國戲曲學院,有的還留在了國家級藝術院團,景雪變不僅為蒲劇培養了人才,還為整個戲劇事業育種扶苗。她說:“藝術家必須要有胸懷!希望你們比我走得更遠,比我飛得更高!”
以戲劇人才工程建設為己任,景雪變帶著運城市蒲劇青年團開創了運城戲劇發展史上“小梅花”群英輩出的局面,也從根本上解決了蒲劇人才嚴重斷代問題,為蒲劇的未來發展贏得了主動權。
為蒲劇之未來延遲退休再奮斗
今年,運城市委市政府慎重決定,讓景雪變延遲退休。今年,也是景雪變從事舞臺藝術50年。50年春風化雨, 對景雪變來說,青年研修班、蒲劇青年團……這些年她最希望的就是讓青年盡快走上蒲劇舞臺的中心。“青年人潛力巨大、可堪大任,傳統戲曲的勃興還是要靠他們新一代,未來的觀眾群體也要靠他們去聚攏。”景雪變始終堅持這樣的觀點。
景雪變還立下了這樣一個團訓——“領導群眾觀看一個樣,城市農村演出一個樣,錢多錢少陣容一個樣,觀眾多少質量一個樣”,這四個“一個樣”,簡單、質樸,卻透露出她對藝術的崇高追求,對觀眾的平等尊重。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劇團近8個月沒有演出。“但我要求他們不能閑著,利用網絡給孩子們講課。不能聚集練功就分開單獨訓練。封閉式管理和培訓,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功夫騙不了人。”景雪變說。
2020年6月,當《蒲劇之光》在線通過晉風蒲劇網、小靈通直播、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演出直播,當晚33.69萬人的點擊量讓大家歡欣鼓舞。“危中有機。這次疫情給了我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蒲劇該怎么傳承、如何弘揚,必須與時俱進,堅持守正創新。在技藝精益求精的基礎上,借助更先進的傳播手段。這是大勢,一定要抓住。”景雪變感慨地說,蒲劇的市場是很大,“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蒲劇一定能走得更遠。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運城市蒲劇青年團認真排練了兩出劇目來慶祝黨的百年華誕。一出是大型新創歷史劇《更上一層樓》,反映發生在黃河邊唐代邊塞詩人王之渙的愛國故事;另一出是《黨的女兒》,弘揚英雄主義情結和為信仰獻身的革命精神,是一曲中國共產黨人的正氣歌。“以舞臺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給青年人以心靈震撼,更是給新時期共產黨員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景雪變說。
“延遲退休是黨委、政府信任我,給我的黃金時間,我要抓緊每一時、每一分、每一秒繼續為蒲劇繁榮發展而努力。” 景雪變表示。這背后,是她不舍的詩意棲居的蒲劇和戲曲,還有她立身的河東大地。中國文化報記者 李 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