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  正文

千筆樓|感受文化遺產保護的三個“變”

評論

  “五一”小長假臨近,一些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街、古鎮、古村又將成為熱門的“文化打卡地”。

  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尋常巷陌、古建民居,熏染著悠悠歲月的煙火氣。然而,令不少游客感到尷尬的是,以為能看到“市井鄉情”,結果撲面而來的是大同小異的商業氣息;以為能看到“不絕如線的歷史文脈”,結果看到的多是仿古建筑。

  隨“文旅熱”而來的種種建設性破壞、開發性破壞,對歷史街區、村鎮的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不可逆的傷害。我們不禁要問,究竟什么樣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理念才是正確的?

  古街、古村里的建筑也會像人一樣逐漸衰老,變得斑駁老化,失去活力。老建筑拆或留,是城鄉建設需要直面的必答題,考驗著地方如何處理保護與利用、保護與發展、保護與開發的關系。

這是2024年4月21日拍攝的常州焦溪古鎮街景。近年來,當地按照“保護優先,適度利用”的原則,通過保護修繕、風貌提升、基礎設施改造等措施,確保古鎮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打造環境優美、文旅融合、業態豐富的江南水鄉古鎮。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過去,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正確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走了彎路。

  比如,把文化遺產當做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有的歷史街區在一輪輪舊城改造和城鎮化浪潮席卷下被整體推平,只保留了幾處孤立的文物保護單位,一些老建筑、老宅子或者老街區遭到拆除,只剩一副空空的軀殼,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高樓和商業街區,文化元素淪為商業附庸。

  比如,把文化遺產當做“搖錢樹”。有的地方“重用輕保、重旅輕文”,歷史街區大拆大建、拆真造假。對歷史街區、村鎮進行大刀闊斧的“整容式”改造,以“保護之名”行“過度開發之實”,隨意改變周邊風貌,一棟棟古民居、古建筑變成各類網紅餐廳、酒吧。

  有的地方受經濟利益驅動,大興土木,拆真建假,拿著雷同的設計規劃,在各地搞“復制粘貼”新建各類商業仿古街,導致“千街一面”“千村一面”,做出了割斷歷史文脈的蠢事。

  有的地方為了旅游開發將歷史文化街區、村鎮整體出讓給企業管理經營,并大規模搬遷居民。這些做法顯然違背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初衷。這些抹去了歷史原貌,拆散了文化骨架、割斷了文化傳承的做法要堅決摒棄。

  歷史悠久的老城區,是最寶貴的東西,不能因為浮躁、無知而破壞掉。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文化就積淀在這些老建筑中。

  當前,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從“服從經濟發展”走向了“保護和發展兩者同等重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從歷史街區“大拆大建”“拆舊建新”走向了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從城市保護更新以房地產開發為主導模式,逐漸走向了運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原真性保護,下足微改造的“繡花”功夫。運用“繡花”功夫,就是不搞過度修繕、過度開發,注重人城共生,用最小干預原則對古建筑、古民居進行微改造,盡可能保持歷史原貌,歷史文化才會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

2024年2月20日,人們在細雨中游覽紹興倉橋直街。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比如,紹興倉橋直街通過小規模、漸進式的“微改造”,僅對部分塌舊建筑進行還原修繕,最大限度保留了江南水鄉“臺門、古樹、小橋、院墻、駁岸”的街巷肌理,又形成了功能豐富的現代社區形態,80%的原住民得以保留,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以人為本,讓居民在老街老屋過上現代生活。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建立以居民為主體的長效保護整治機制,激活城鄉歷史文化保護的內生動力。

  走進紹興倉橋直街175號院,居民童耀建的老屋,外面小臺門,家里大世界。古色古香的裝飾,空調、抽水馬桶等現代設施應有盡有。

  這些傳統民居從“靜態保存”走向“動態保全”,讓老百姓在街巷胡同里也能過上現代生活,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真正體現了“留人留形留鄉愁,見人見物見生活。”

  經歷漫長歷史留下來的一城一街、一磚一瓦,陪伴中國人的憂樂悲歡,在人們心中生出溫暖親近,喚起我們的人生感悟。撫摸著那些古色斑斕的老墻,我們心潮起伏,生發追思與感慨,與古人有了心靈的感應,與歷史有了精神的溝通。

廣州沙面大街游人如織(4月13日攝)。19世紀中葉,沙面淪為英、法租界,留下150多棟歐洲風格建筑,堪稱“萬國建筑博物館”。2013年,沙面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按照整體提升、功能完善、歷史保護、活化利用等發展理念, 沙面先后推進全域化服務社區治理、環境提升、文物活化利用等工作,實現老街區新活力。如今,沙面島被稱為廣州的“城市會客廳”,成為市民和游客的“網紅”打卡地。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首先要立足于“保”。按照整體保護原則,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保護古老建筑、歷史街區、傳統村落,不僅要保護建筑本體,也要保護傳統格局、空間肌理、歷史風貌、文化生態、景觀環境,突出“原真性”“完整性”。

  在國內較早探索古村落整體保護開發的蘭溪諸葛村,吸引人們的不僅是“青磚、灰瓦、馬頭墻,肥梁、胖柱、小閨房”的徽派建筑,還有歷經千年歲月形成的街巷肌理,積淀豐富的人文信息、山水格局、文化景觀。

  其次要合理利用,活態傳承。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保留文化個性,讓古街、古村的歷史文化可感可知;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要注重社會效益、民生效益,適度引入和當地文化內涵相契合的商業業態。

  在倉橋直街上,800多戶原住民與35家非遺商家、6家文化藝術場館相生相融,呈現出一幅活態傳承的時代圖景。通過文化遺產保護,讓人們享受更加宜居的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更加充實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們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好千年府城、千年古村,呵護好文化遺產,讓從歷史中走來的城鄉大步邁向未來。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