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我向代理中介交了資料付了定金,怎么平安信用卡欠費增多、逾期更加嚴重了呢?”這并不是說夢話,而是真實發生的案例。平安信用卡持卡客戶白女士逾期總欠款接近4萬,偶然在網上看到一家債務重組公司表示可以代理客戶協商還款、幫助客戶上岸,仿佛抓住最后一根稻草的白女士便與該機構進行了聯系。經該機構人員提供“專業咨詢指導”之后,白女士簽下了一份所謂的“代理合同”還支付了1000多元的定金,并且在對方要求之下,將個人征信報告、手機卡均寄送給了對方。但3個多月過去,白女士不但未等到處理結果,反而查詢到自己的信用卡賬單欠費增多、逾期更加嚴重。通過白女士的慘痛教訓,我們可以看出“非法維權代理”中介并不是正確解決平安信用卡催收的有效途徑,而是一條通往黑暗的陰險小路。
無獨有偶,除了白女士這樣損失錢財的案例,還有不少人因此涉嫌違法犯罪。他們是看到“負債上岸”、“減免費用”等信息,因此被誘惑掉入了陷阱,就比如信用卡持卡客戶黃先生以家庭困難、沒有工作等理由強烈要求減免息費,但實際黃先生所提交的材料是由黑產中介所提供,是屬于偽造文件。最終黃先生并未能如愿以償減免費用,反而被影響了其個人公信力。
非法維權代理中介聲稱認識銀行內部人員或者其有專業的律師團隊,承諾可以替客戶解決平安信用卡催收的問題,實則是慫恿客戶虛構事實、偽造證據惡意逃廢債。而且反平安信用卡催收的“非法維權代理”還可能帶來以下風險:個人信息遭到泄露;征信及經濟均面臨損失;甚至涉嫌違法犯罪。
國家層面早已有針對“非法代理”的法規文件,金融監管部門也高度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多次發文警示相關問題。早在2021年銀保監會曾明確表態,將堅決打擊惡意逃廢債行為,加強對“反催收”等違法違規網絡群組的治理。廣東、北京、浙江、江蘇、廣西等多地的金融監管、公安、市場監管部門聯合發布通告,提出嚴厲打擊金融領域的“非法代理投訴”“代理維權”亂象專項治理。這些都提示我們在面對平安信用卡催收時,不要隨意相信“非法代理”。
假如遇上平安信用卡催收我們應該怎么做呢?遠離“代理維權”是最好的做法。我們要牢記專業反催收均是騙局,警惕參與非法“代理維權”,不輕信不明的承諾,拒絕參與違背合同約定、提供偽造信息、編造事實的惡意投訴;依法理性維護自己的權益,遇到金融消費糾紛時,應及時向相應的金融機構提出合理訴求,或通過其他合法途徑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最后,作為消費者,應該提升個人信息安全意識,保護好個人金融信息和家庭信息,避免出現信息外泄、信息盜用等風險。如果實在難以還款,我們也可使用當前平安銀行推出的最低還款政策,在不影響征信記錄的情況下,減輕還款壓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