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  正文

20年不間斷紀錄,第一財經捐贈檔案將成為國家檔案資源

評論

車市、樓市、股市等行業大量獨家報道,“明天系”等金融大鱷的崛起和坍塌,中國杰出企業家管理思想訪談,中國企業全球化深度調研報告……今年是《第一財經日報》成立20周年,作為誕生于全球化時代背景之下的中國首張財經類日報,《第一財經日報》全面記錄了中國經濟的高速起飛、轉型與挑戰。1月31日,《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楊宇東向上海市檔案館捐贈《第一財經日報》20年的報紙電子版、第一財經研究院研究報告、《商業·洞察》等資料,上海市檔案局副局長、上海市檔案館副館長蔡紀萬頒發了收藏證書。

捐贈儀式現場    攝影/上海市檔案館 章永哲

捐贈儀式現場 攝影/上海市檔案館 章永哲

此前,第一財經已向上海市檔案館捐贈了兩批檔案。2020年4月28日,第一財經首次捐贈了2020年武漢抗疫合訂本和圖集。2023年11月28日,第一財經再次捐贈了2022年上海抗疫全記錄,包括《第一財經日報》2022年3月至5月合訂本、2022年3月至6月《第一財經》雜志,以及同時期的視覺海報和相關資料。

楊宇東說,自從2020年和上海市檔案館“結緣”后,就對檔案的力量有了新的理解,今年是《第一財經日報》創刊20周年,于是有了此次捐贈。作為中國第一家跨區域、跨媒體的財經類日報,《第一財經日報》一直通過文字和影像方式,呈現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客觀面貌,20年的報道里,可以看到很多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閃現,也可以看到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即便面對更加復雜和數字化的未來,過去的歷史還是能提供諸多啟發和思考。他希望《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中涉及的商業史、中國金融和經濟政策,在未來可以被更多人考據和解讀。“檔案是反映事物本質的簡短而明確的命題,新聞是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這個角度來看,第一財經和上海市檔案館的合作天然契合。”

蔡紀萬表示,《第一財經日報》創刊20年來,不斷強化主流財經媒體的公信力、傳播力和影響力,見證和記錄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格局,也記錄了上海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上海市檔案館的工作任務之一,就是把不同時期反映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記錄收集好、保管好、利用好。近年來,上海市檔案館著力開展“兩類檔案”即脫貧攻堅檔案和疫情防控檔案的歸集工作。第一財經捐贈的三批檔案資料,將進一步豐富上海市檔案館“兩類檔案”館藏,成為國家檔案資源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場合影    攝影/上海市檔案館 章永哲

現場合影 攝影/上海市檔案館 章永哲

除了持續而深入地記錄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第一財經日報》還關注商業文明。從2015年起,第一財經就聯合上海東方證券心得益彰公益基金會、敦煌研究院開展了“西遇知美|敦煌”公益項目,用數字化的方式紀錄敦煌守護者的精神,對絲綢之路和商業文明特別致敬。昨日的捐贈儀式上,上海東方證券心得益彰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杜衛華,向蔡紀萬捐贈了前五季公益項目資料,包括與文物守護者的對談、敦煌研究院所屬“一院六地”(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慶陽北石窟寺)的影像資料,以及五季公益項目細節。

在第一財經與上海市檔案館的2024年系列合作中,有一個“時代檔案”征集計劃,號召更多機構和個人把體現時代發展的檔案資料分享給公眾。東盟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地區,從2018年開始,大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就聯合第一財經推出“領航絲路”系列報道,通過實地探訪、觀察報告、國際會議、直播等形式,展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主要國家的蓬勃商機和文化風貌,分享企業國際化的經驗與建議。

大華銀行也將東南亞·古道之下、絲路之上“領航絲路”商業與文化系列項目的全套數字資料,現場捐贈給上海市檔案館。

蔡紀萬介紹,第一財經、上海東方證券心得益彰公益基金會和大華銀行捐贈的所有檔案資料,都將入藏上海市檔案館。目前,上海市檔案館館藏檔案數量為560余萬卷(件),庫房條件也是全國最好的檔案館之一。除了妥善保存,上海市檔案館還將對這些檔案資料進行開發利用,并期待未來與三方進一步在記錄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等領域再度深入合作。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