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眼下正值求職招聘高峰期,不少年輕人瞄準新業態、新消費領域,選擇新職業實現就業。新職業是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的產物,他們或體現了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或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無一例外為人們提供了發展新機遇和就業新選擇。
今日起,天山網-新疆日報推出“我們身邊的新職業人”系列報道,選取陪診師、互聯網營銷師、供應鏈管理師、研學旅行導師、民宿管家等十個新職業從業者,走近他們,以人物故事的視角,管窺新職業發展的脈絡與趨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月30日上午,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付可欣陪同病患楊華在診室問診。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馬蓓 攝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馬蓓
29歲的付可欣是一名入行1個多月、接單80余個的陪診師。3月30日,記者跟隨付可欣體驗了一天陪診師的工作。
“您好阿姨,我就站在醫院大門口,穿卡其色風衣,背灰色背包。”3月30日9時,付可欣來到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門口,通過電話叮囑預約患者楊華。
楊華從博樂市來烏魯木齊市復查,女兒放心不下她,通過專業陪診公司的小程序預約了付可欣。等待間隙,付可欣告訴記者,3天前她就打電話詳細了解了楊華的病情,并預約了專家門診號。
接到楊華,付可欣從包里拿出一個全新的口罩遞給她。“阿姨患的是呼吸道疾病,及時更換口罩對阿姨有好處。”她帶著楊華直奔門診樓三樓候診區,安頓好楊華后,便排隊等候叫號。
等待中,付可欣不時走過去和楊華低語。“這是公司崗前培訓的內容。很多患者一個人來看病,內心焦慮不安。這時我們之間眼神和言語的交流,能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付可欣說。
付可欣此前從事營養健康管理行業,接觸了許多病人特別是老年患者,他們面對醫院智能化設備和檢查流程表現出的無助與迷茫觸動著付可欣,于是她選擇入職一家專業提供陪診服務的公司,成為一名陪診師。公司化的管理讓付可欣得到了更加專業的培訓和實踐機會。
半小時后,付可欣陪同楊華進入醫生診室,稱自己是陪同家屬。她向醫生詳實介紹了楊華初次來院時的病情、檢查結果和用藥情況等,并拿出手機記錄醫生的病情分析和檢查項目。
付可欣陪同病患楊華在醫院的自助繳費機上繳費。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馬蓓 攝
“我帶阿姨先去做CT,檢查結果出來再讓醫生看看,你先別擔心。”從診室出來,付可欣接到了楊華女兒的電話,她慢聲細語地安撫道。
“每個患者你都會陪著進診室嗎?”記者問。“當然了。每次接單我都會仔細了解患者病情,以便在患者向醫生陳述時查遺補漏。”付可欣說。
所有項目檢查完后,付可欣拿著檢查報告和楊華再度來到醫生診室。醫生告知患者病情明顯好轉,叮囑要繼續按時服藥。付可欣再次拿出手機記錄著醫囑。
“阿姨,病情好轉了,這下你可以放心啦。”聞言,楊華眼里多了幾分輕快。
一上午,幫患者排隊取號、找醫生開檢查單、等待患者做檢查、取報告、拿藥,付可欣在各個樓層跑個不停。“剛入行時,我也下了些笨功夫。陪患者去不熟悉的醫院,我要提前把醫院門診、急診的每個樓層都走一遍,提高服務效率。”付可欣說。
陪診結束已是中午1時30分左右,付可欣從包里拿出酒精濕巾幫楊華進行手部消毒。她的包里隨時放有糖果、餅干和純凈水等,以備患者空腹檢查后及時食用。
楊華告訴記者:“我獨自從外地來烏魯木齊看病,特別想有人陪著。小付很專業,不僅為我節省了時間,還緩解了我的孤獨和不安。”
陪診結束后,付可欣給楊華交代醫囑等一些注意事項。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馬蓓 攝
剛忙完上午的陪診,一位患者發來微信:“小付,如果有時間,麻煩幫我去掛號開個藥。”這樣的信息,付可欣每天都會收到。
一些有慢性病史的患者,需要每月取一次藥,但因為遠在外地或出行不便,委托付可欣代問診、買藥、取藥和郵寄。
還有獨自體檢的孕婦、不會使用智能設備的老年人、帶孩子看病的寶媽……從事陪診師工作一個月以來,付可欣服務的患者就有80多人。
“陪診師就是患者的‘臨時家人’。但我們不給客戶推薦醫院和專家,他們詢問時我們只提供參考意見。”付可欣總是這樣解釋陪診師的工作,讓自己與“黃牛”“醫托”劃清界限。
下午回到公司,付可欣又忙著給客戶打回訪電話:“你好阿布都(化名),你兒子有沒有按時吃藥?眼睛恢復得怎么樣了?”患者是她上周陪診的一位喀什來烏魯木齊就診的6歲小男孩,患有先天性白內障沒有及時治療,導致一只眼睛失明,這讓付可欣一直放心不下。
“這是一份很容易讓人產生共情的職業,情緒會因為患者病情的變化起起伏伏。”每次看到患者從見面時的無助迷茫到陪診結束時的感激欣慰,付可欣就覺得這行值得干下去。
一個多月的從業經歷,讓付可欣看好陪診師這份新職業,也看到了陪診師存在資質有限、難以獲取信任等問題。她期待陪診師行業盡早出臺行業標準,實現更加規范管理,更好地滿足患者和從業者需求。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