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 >   >  正文

微速訊:以文“潤”心 共繪同心圓

評論

2月28日晚,舞劇《五星出東方》在烏魯木齊京劇院迎來在新疆的首場演出。圖為演出現場。 蔡增樂 攝

2月28日,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董寧(右一)及舞劇《五星出東方》的主演在烏魯木齊接受媒體采訪。 蔡增樂 攝

3月12日晚,舞劇《五星出東方》在和田影劇院開啟和田巡演的首場演出。圖為演出現場。蔡增樂 攝


(相關資料圖)

天津市援疆前方指揮部邀請天津交響樂團在和田開展“我們的中國夢·中華文化耀和田”活動。圖為天津交響樂團演出現場(攝于2019年5月31日)。

天津市援疆前方指揮部在和田影劇院開展“我們的中國夢·中華文化耀和田”暨“春雨工程”天津市文化志愿者邊疆行活動(攝于2019年5月31日)。

北京演藝集團、和田地委宣傳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在和田影劇院開展“我們的中國夢·中華文化耀和田”演出活動。圖為北京演藝集團演員與洛浦縣文化館民間藝人共同表演節目(攝于2023年1月12日)。

安徽演藝集團、和田地委宣傳部、安徽省援疆前方指揮部在和田影劇院開展“我們的中國夢 中華文化和田行”演出活動。圖為安徽演藝集團演員與和田地區新玉歌舞團演員合影(攝于2019年2月12日)。

4月22日,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在湖北省武漢市開幕。新疆展館通過5個板塊,全面展示了新疆近年來持續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實施旅游興疆戰略的成果。其中,舞劇《五星出東方》宣傳畫占據C位。

《五星出東方》由北京市委宣傳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聯合出品,北京演藝集團聯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和田地委宣傳部共同制作,北京歌劇舞劇院、和田地區新玉歌舞團共同演出。該劇講述了漢朝戍邊將領奉在精絕古城與北人首領之子建特、精絕首領之女春君之間,從劍拔弩張到并肩攜手、從素不相識到深深認同,結下深厚情誼的動人故事,詮釋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題。

首演后近兩年的時間里,該劇在全國多地巡演,引發專家、媒體、觀眾的熱烈反響和高度贊譽,榮獲中宣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和第十七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

今年3月,這部讓新疆各族人民期待已久的舞劇“榮歸故里”,在烏魯木齊、和田演出,獲得巨大成功。特別是該劇回到文物出土地,亮相和田的14場演出,喝彩如潮。演員們多次返場,共有萬名觀眾到場觀看,這是一次令人回味的“回家之旅”,更是文化潤疆的一次生動實踐。

凝心鑄魂看和田

3月20日晚,舞劇《五星出東方》在和田巡演落下帷幕,也拉開了本土化移交排演的序幕。和田地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和田地區新玉歌舞團的演職人員正精心排練這部舞劇,打磨細節,提升品質,做好長期駐場演出準備。“舞劇《五星出東方》將繼續豐富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給予大家強大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他說,目前,和田地區正積極打造“五星出東方”品牌,除了長期駐場演出外,還持續推動“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和田歷史文化陳列”線下展覽日常開放及線上展覽工作,持續擴大“五星出東方”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今年以來,和田地區文旅系統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工作會議、自治區旅游發展大會以及和田地區旅游發展大會精神,堅持問題導向,搶抓機遇、創新思路,深入推進文化潤疆和旅游興疆各項工作,全地區文旅工作呈現出積極復蘇和蓬勃發展態勢。

目前,和田地區有文化館、圖書館、文工團各27個,博物館4個。掛牌成立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91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站1389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列目錄共348項,其中國家級8項,自治區級35項,地區級111項,縣級194項,共有自治區級非遺基地7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人,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15人。有不可移動文物25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12處。有可移動文物4446套14402件,其中珍貴文物1074件。

深入實施文化潤疆,重在潤物無聲。近年來,和田文化潤疆工作呈現出鮮明特點——

文藝創作“有看點”。2022年,和田地區累計爭取援疆資金1390萬元用于文藝創作和宣傳,新創作各類文藝作品217部,較2021年文藝作品創作數量提升17%。舞臺劇《山海情深》劇本正在打磨,計劃今年進行首演。舉辦大中型晚會13場。舞劇《五星出東方》在全國巡演30余場次。積極推進20集網絡劇《于田亞克西》、4集紀錄片《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和田文物巡禮》的拍攝。

歷史挖掘“有深度”。和田地區進一步挖掘和田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五星出東方”品牌,“五星出東方——和田歷史文物展”于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2月5日在北京成功展出,共展出文物220余件。編輯《和田記錄》《帶你走進博物館——和田地區博物館》2部歷史文化書籍。

文化交流“有內涵”。持續開展“中華文化耀和田”活動,邀請天津交響樂團、天津美術館、中央民族歌舞團、兵團雜技團、河南焦作太極拳文化志愿者、陜西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來和田,走進社區、學校、夜市交流演出43場次,惠及群眾4萬余人次。

免費開放“有保障”。足額撥付地縣鄉三級免費開放資金,地縣“三館”年均開展流動服務1200場次,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培訓90期次,年接待游客、訪客13萬人次。

文體活動“有特色”。2022年,和田地區累計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4.4萬余場次。組建9支“新玉輕騎兵”文藝小分隊赴基層一線、景區景點開展文藝演出1795場次。加大文藝作品進景區力度,共組織20支文藝小分隊,常態化進景區演出363場次。打造了《和田旅游亞克西》《萬方樂奏·融夢和田》等一批反映和田特色的文藝節目。推出了約特干故城實景劇《萬方樂奏有于闐》。

“京韻疆味”飄和田

舞劇《五星出東方》在和田演出期間,一項劇目教學和移交工作也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和田地區新玉歌舞團的演員加入排練和演出之中。排練廳內,編導、演員齊上陣,分組對和田演員進行教學指導,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劇目,為后續在和田地區開展常態化駐演巡演打好基礎。

“十四五”期間,北京援疆以增強認同為目標,深入實施文化潤疆。除了精心打造舞劇《五星出東方》并在全國巡演50余場之外,還拍攝制作完成被列為國家廣電總局2022年重點劇目的30集電視劇《大漠魂》,支持拍攝電影《北京醫生,亞克西》,計劃推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和田文物巡禮》4集系列紀錄片,啟動拍攝大型人文紀錄片《石榴花開——新疆民族團結影像志》(抗戰記憶篇)等。

“十四五”期間,北京援疆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以增強認同為目標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安排文化潤疆項目資金3.48億元,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文化供給、促進文化交流、打造文化精品,深入實施文化潤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把住守牢基層文化陣地。建立國家大劇院、和田實訓基地等京和兩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建設對口支援和田地區1市3縣和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相關的京和一家親交往交流交融基地、兵地融合紅色基因傳承示范樓及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三館合一”等一大批重點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夯實受援地文化設施基礎。

在完善硬件設施建設、搭建文化活動平臺的同時,不斷完善軟件設施建設,培養文化建設生力軍。持續支持文化、旅游、新聞等領域人才培養,打造文化潤疆主力軍;支持基層文化組織建設,大力培育民間藝人。完善體系建設,夯實文化繁榮的“四梁八柱”。精心打造北京援疆民族團結進步實踐基地“1+5+N”體系。建設完成北京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田基地、北京市文化潤疆創作采風基地建設,形成完備的京和文化交流組織體系、研究體系、實踐體系和活動體系。

北京援疆全力豐富“京韻疆味”文化產品供給。開展“京和書香”圖書捐贈、“京和書香·全民閱讀”讀者活動等;持續開展“和田歌會”“新玉輕騎兵”常態化下鄉巡演,參與及覆蓋群眾近200萬人次;創作報告文學《一曲民族團結、生命至上的贊歌》等一批反映民族團結主題和援疆干部先進事跡的作品,面向婦女群體,倡導積極樂觀的新生活,提升婦女整體素質。

京和兩地頻頻交流互動,加強傳統文化交流,推動藝術精品互賞,持續組織4屆“我們的中國夢·中華文化耀和田”首都文化月活動,2022年組織首都藝術家組成“文藝輕騎兵”在和田開展各類文化活動14場,引導兩地優秀文藝作品和群體交流;積極協調北京非遺傳承人赴和田開展“文化潤疆·非遺傳承”展示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各項展覽觀看群眾共計43萬人次,網絡瀏覽4億余人次,互動留言點贊1.7億人次。同時,開展系列學習交流培訓,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培育愛國思想之源;創作廣播劇《沙海老兵》等文化精品,支持康西瓦烈士陵園“兩館一亭”(歷史紀念館、專題陳列館、忠魂亭)建設等。

津和攜手促交流

2022年4月,一部幽默詼諧的大型鄉村網絡劇《于田亞克西》在全網發布。該劇由天津市援疆前方指揮部、和田地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石榴熟了”團隊聯合制作,以天津援疆故事為創作原型,以喜劇形式,講述了和田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在全網熱播,點播量過億。該劇是天津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統領,高質量推進文化潤疆的范例之一。

近年來,天津援疆不斷創新文化潤疆工作思路,深化工作舉措,持續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天津援疆“十四五”規劃文化潤疆項目投資9.545億元,總占比31.2%,基層占比達到90%。同時,優化項目實施管理,推動津和兩地50余個單位及社團開展長期合作共建,并立足和田地區實際,圍繞文化藝術交流、文化藝術創作、文化旅游產業、文化教育事業等方面升級加力,通過“四個推進”有效助力文化潤疆高質量發展。

天津援疆多角度推進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文化藝術深度融合。推動兩地文化藝術交流60余項,累計交流300余場次,受益群眾萬余人;分批組織和田地區新玉歌舞團、基層文工團及民間藝人等團體百余人次赴津交流,與天津藝術團體聯合文藝演出30場次,觀眾達萬人次;組織300余名青少年開展“石榴籽一家親”暨“足球小巴郎”等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實施“津和書香”項目,支持購買及動員社會捐贈圖書近萬冊;分批組織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基層婦女工作者、女企業家代表、文化傳媒工作者赴津學習;以“中華文化耀和田”為主題,多次邀請天津文化藝術團體交流演出,多次邀請天津書畫、攝影等協會藝術家進行交流及展覽活動,“行走的美術館”已成為津和兩地書畫藝術交流的名片,深入推進群眾文化藝術下基層、進鄉村。

天津援疆積極推動民間藝術傳承發展項目,舉辦民間藝人培訓班、新玉輕騎兵文化小分隊入村展演、非遺工坊建設等。全方位推進文化藝術創作,打造精品文化藝術盛宴;打造和田歷史文化精品,支持創作網絡劇《于田亞克西》《昆侖山游記》連環畫,支持編纂《和田綠洲氣候環境變遷(克里雅河全流域科學考察研究報告集)》;多次組織天津藝術院團、高校指導創作歌舞等節目,兩地演員聯袂出演舞蹈《紅豆詞》,支持創作《我在和田等你》《團城故事》歌曲等,推動和田地區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文創事業發展;推動實施非遺保護工程、非遺展覽、非遺挖掘和非遺檔案整理等項目,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和融合。

徽和同心潤心田

教師輕點手中的平板電腦,字詞聽說讀寫練習被一鍵傳送到了每位小學生的平板電腦上,學生們認真地進行生字詞描紅練習,教師對發音、筆順等易錯點進行了細致講解。這是在皮山縣喬達鄉中心小學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教室里上課的情形。從2020年起,安徽援疆在皮山縣266所中小學校及幼兒園推進智慧教育,著力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提升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步建設多重保障機制,打造智慧教育皮山模式。

近年來,安徽援疆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文化潤疆。以學校、家庭作為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陣地,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扎實有效推進文化潤疆,夯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思想根基。

安徽援疆積極探索智慧教育“皮山模式”。安排援疆資金1.13億元,在皮山縣266所中小學校及幼兒園推進智慧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提升工程,開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屬資源模塊,為幼兒園配置學前智能助教系統,為小學建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專題課堂,培養孩子“聽得懂、說得了、讀得準、寫得對”,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家庭試點,為皮山縣1000個農牧民家庭配備“家庭智慧化共育”終端產品,由專業技術人員、鄉鎮干部指導農牧民家庭成員使用,促進農牧民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開展“中華文化潤心田”活動。組織“走進紅色革命老區,弘揚愛國精神”“走進歷史文化名城,浸潤燦爛歷史文化”“走進改革發展前沿,感受大國現代化成就”主題營赴全國各地,通過交流學習,讓中華文化浸潤皮山縣師生心田。

開展“中華文化耀和田”活動。支持和田地區新玉歌舞團編排展現正能量的專場劇目,組織安徽演藝團體赴新疆學習交流,組建“皖疆一家親”文藝輕騎兵,開展“中華文化耀和田”巡回演出,舉辦“掀起你的蓋頭來”——新疆桑皮紙中國畫作品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促進兩地文藝界交往交流。

文化潤疆,潤物無聲,凝心鑄魂。在北京、天津、安徽的大力扶持下,和田地區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推進文化潤疆,扎實做好精品文藝創作、文化交往交流、文旅融合發展等工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潤心,讓各族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增進“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廣袤的和田大地上,以“文化潤疆”沁潤人心,共同繪就同心圓。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