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賈春霞
6月2日,位于自治區博物館一樓的“國博廳”揭牌,首展推出“吉金鑄史——青銅器里的古代中國”。經過歲月的變遷更迭,一件件或精美,或拙樸,或獨特的青銅器,穿越時空連接古今,將先人的故事緩緩道來,煥發著灼灼文明之光。
(相關資料圖)
觀眾在參觀“吉金鑄史——青銅器里的古代中國”展覽。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賈春霞攝
在中國古代,被稱為“金”或“吉金”的青銅器幾乎與早期文明相伴而生,是揭示早期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興盛的最重要代表性物證。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收藏重鎮。本次展覽共展出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青銅器160余件(組),其中一級品34件。
本次展覽,以造型藝術、裝飾紋樣、銘文書法、工藝技術、銹蝕表現為綱,全面細致介紹了中國古代青銅器文化與藝術。其中,既有以銘文著稱于世的天亡簋、作冊般甗,也有裝飾紋樣精美絕倫的蟒紋提梁壺、雷紋鼎,還有體量上讓人驚艷的獸面紋斝、象紋鐃等。這些青銅器整體時間跨度長、門類豐富、器型多樣,是人們打開理解中華文明早期發展脈絡的窗口。
漫步在展廳,觀眾的眼光從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中拂過,似乎穿越時空,傾聽到了古老的文明回響。“花紋真精美!”“造型別致,美輪美奐。”“認識了不少青銅器。”……看完展覽,觀眾紛紛感慨,既領略了古代青銅文明的獨特風采和魅力,也更加透徹地領略了隨其顏色沉淀的悠久歷史和文化。
“國博廳”展出的作冊般甗。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賈春霞攝
中國古代青銅器表面往往鑄刻有特定的文字,這些銘文記錄著與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禮儀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這次展出的作冊般甗十分引人矚目。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列工作部研究館員、策展人翟勝利介紹,甗是當時的飪食器和禮器,流行于商至漢代。這件造型別致的甗是商代晚期青銅器,由兩部分組成,上部放食物的是有孔甑,下部是煮水的鬲,高足下可燒火加熱。這件青銅器內壁鑄有3行20字銘文,主要反映商王朝與東南部夷人部落曠日持久的戰爭,具有十分珍貴的史料價值。
聽完專家的介紹,站在一旁的觀眾趙玉影恍然大悟:“當時沒有紙張,人們就把重要事件記錄到這件器物里面,原來青銅器還起到了記錄歷史的作用,古代人真有智慧。”
自治區博物館館長于志勇說,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一次走進新疆舉辦大展,展覽規格和層級最高,展品數量最多,展陳最精美。為了切實做好展品的關聯性,他們把館藏的25件青銅器放在展廳進行聯展。
“國博廳”里設置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文創產品展示區。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賈春霞攝
此外,為了使展覽更加豐富多彩,該展廳還設立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文創產品展示區。一批優質獨特、制作精良的文創產品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