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是吾鄉①】
編者按
行走在新疆的大街小巷,隨處都能發現新市民的足跡。他們或因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新疆,或因創業就業、尋覓個人發展新機遇和空間來到新疆,他們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在新疆這片熱土扎下了根。
(相關資料圖)
今日起,天山網-新疆日報推出“此心安處是吾鄉”系列報道,將目光投向高層次引進人才、大學生創業者、普通打工人等新市民群體,感知新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個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洞察城市發展活力。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趙春華
7月27日9時30分,當清晨的陽光灑滿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市區)科學二街的街道,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孫軍身著實驗服,開始在晶體材料研究中心實驗室忙碌起來。
就在前不久,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所晶體材料研究中心成功創制出一種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全波段相位匹配晶體,成為世界首例實現全波段雙折射相位匹配的紫外/深紫外倍頻晶體材料。作為今年才加入晶體中心的新成員,孫軍深耕人工晶體、光電器件和光電設備等研發領域多年,在南開大學工作二十余年,曾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天津市技術發明二等獎等。
雖然孫軍對新疆了解不多,但新疆在晶體材料研究方面的發展勢頭早已引起了他的注意。
“2007年,理化所潘世烈研究員從零起步,創建了晶體材料研究實驗室。十幾年間,不僅成果頻出,團隊也是爆發式的成長。”孫軍說,相對于北上廣,在新疆開展晶體相關研究并不具有優勢,為什么潘世烈團隊卻能在偏遠的西北地區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翻越一座又一座晶體研究高峰?
孫軍密切關注著新疆的晶體材料研究,理化所也向包括孫軍在內的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伸出了橄欖枝。2022年,新疆發布“天池英才”引進計劃,孫軍入選特聘專家項目,作為柔性引進人才加入新疆理化所。
柔性引進人才的服務期是三年,每年需要在疆工作四個月。今年6月,孫軍在服務期還不滿一年時作出決定:全職加入新疆理化所,安心研究晶體材料。
不再穿梭于天津和新疆之間,真正“落地”新疆后,孫軍以往聽到的、看到的那些新疆重視人才的信號,都變成了他切身感受到的現實。
“人還沒到位,研究所的同志就打電話了解我生活上的習慣,周轉房的鑰匙也早早發到了手上。”雖然對孫軍來說,人才政策的落實速度固然重要,但作為科研人員他最在意的還是研究環境。在晶體材料研究領域有“十年磨一晶”的說法,每一個新型晶體材料的發現、晶體生長技術的突破、晶體器件的研制和最終應用,都需要科研人員長期的堅持探索,需要有一個不急功近利、能夠使科研人員靜下心來積累、沉淀的工作環境。孫軍說:“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理化所晶體中心在新型功能晶體材料研究方面奠定了扎實基礎,創制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晶體材料,為我擅長的大尺寸晶體生長及應用研發搭建了重要平臺。”
讓他最感欣喜的是,項目立項后,理化所不用科研人員費心去相關職能部門走繁瑣的程序,甚至科研經費的支出、人員績效的支付、差旅費會議費等都不需要他操心,資金由理化所提前預支,各種后續工作由學科助理去跑,他有大把的時間一心一意撲在科研上。
落實場地、實驗室改造、設備購置……作出留在新疆決定才短短兩個月,他的實驗室已經開始正常運轉。
害怕氣候干燥,認識沒幾天的同事將自己的加濕器搬到孫軍辦公室;為了讓他盡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同事們帶他品嘗各種新疆美食;所里開展團建,從巴里坤湖到江布拉克麥田,廣袤大地上一望無際的美麗景色讓他連連贊嘆。同事們的關心關愛讓他感受到新疆人的熱情,孫軍在不知不覺中快速融入了這個集體。
臨近中午,孫軍像變戲法似的拎出一個大西瓜,“早晨在上班路上買的,五塊錢一個,又大又甜!出了新疆你去哪找?”辦公室里,頓時傳出一片笑聲。
讓孫軍感到幸福的不僅僅是新疆瓜果飄香,還有這片熱土上充滿的機遇。“做科研,除了實驗室研究以外,成果的產業化應用也是重要一環。”孫軍說,新疆礦產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經濟材料產業的先天資源優勢。
“新疆是個好地方,這片熱土留人更能留心,希望我能在第二故鄉,為新疆高質量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孫軍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