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一套有“人味”的紀錄片
人物紀實性紀錄片《我的時代和我2》正在優酷熱播。這一季聚焦武磊、郎朗、王一博等9位不同領域的華人代表,講述他們的故事。近日,《我的時代和我2》總導演劉軍衛和總監制張偉接受了羊城晚報等媒體的采訪,暢談這部紀錄片的制作幕后。在總導演劉軍衛看來,《我的時代和我》系列是一套有“人味”的紀錄片:“我們想讓大家盡可能感同身受,體會這個人的喜怒哀樂,面對的困難和掙扎。”
初衷
把名人“拉下神壇”
2018年播出的《我的時代和我》第一季在豆瓣上獲得8.4分的高分。總導演劉軍衛說:“最初拍第一季的時候只是一個簡單的想法:希望拍一些有名的人物更為普通平凡的一面,把他們‘拉下神壇’,讓大家看到他們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
這個制作初衷也延續到第二季。《我的時代和我2》目前已經播出五期,王一博登場的第四期毫無意外成為傳播度最廣的一期。這一期展現了王一博的工作和愛好,讓觀眾看到這位“頂流”的另一面:在“流量”標簽背后,他作為一個藝人、一個年輕人,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在第二季總監制張偉看來,紀錄片能夠把明星還原為一個普通人:“優酷紀錄片一直在努力,讓流量明星擁抱正能量,擁抱這個時代。我們希望,在紀錄片鏡頭之下,明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真正在生活中能夠觸碰的普通人。比如王一博,他其實跟我身邊的每一個為了目標孜孜不倦努力的普通人沒什么區別,只是他的職業是演員、是舞者,他的關注度可能會更高。紀錄片不是要去展現他有多帥、有多少粉絲,而是要展現出一個非常立體的人物性格。”
由于疫情,第二季的拍攝受到了不少影響。劉軍衛原計劃用一年時間拍完這一季,最后卻花了兩年半的時間;國外的拍攝變得非常不便。但在劉軍衛看來,這也是“空前絕后的一季”:“疫情之下,大家都在自省。比如徐冰老師,疫情帶給他啟發,現在又開始新的創作了。還有武磊,他感染了新冠,但還是堅持克服困難,首先要戰勝疫情,同時還要恢復訓練。疫情反過來確實成全了我們。”
升級
嘉賓來自多個領域
在《我的時代和我2》已經播出的五期中,五位嘉賓分別來自不同的領域:代表體育領域的足球運動員武磊、代表音樂領域的鋼琴演奏家郎朗、代表時尚界的模特兼運動員谷愛凌、代表演藝領域的年輕藝人王一博、代表動漫領域的原畫師黃成希。在接下來的集數中,藝術家徐冰、舞蹈家譚元元等嘉賓將陸續登場。
嘉賓的多元化成為《我的時代和我2》區別于第一季的最大特點。張偉表示:“《我的時代和我》講的是大時代當中的個體故事,嘉賓要反映和體現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意味著他們的職業要更加多元,才能有代表性。”總導演劉軍衛開始有意識地從各個領域挑選采訪嘉賓:“我們希望可以覆蓋不同的領域,這也是第二季的一種升級。”
在劉軍衛看來,《我的時代和我2》的嘉賓雖然年齡和領域不同,但都有著同樣的特點:“他們都是把職業視為生命的人,都通過自己的努力一直往前走。我們希望讓大家看到,在當下這個多樣化的時代,每個人其實都在前進中,都在糾結中,都在奮斗中。”
第二季的嘉賓給主創團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劉軍衛回憶:“比如武磊,他去參加比賽的前兩天,從小帶他長大的外公剛剛去世,但他還是沒有停下;像黃成希,他到今天也依然很本色,天天餓了就吃個方便面;還有郎朗,我們拍了他在巴赫墓前彈鋼琴,他自己其實是落淚了的,這種對藝術的信仰很打動人。還有后面要登場的徐冰老師,他應該說是在當代藝術領域最受關注的一位大家了,但他也天天糾結能不能做出更好的東西。”劉軍衛坦言非常感謝這些嘉賓:“我們之間沒有任何利益來往,但他們能敞開來讓我們拍攝,我們的主創也是帶著夢想去工作的,我覺得這點挺棒的。”
劉軍衛透露,《我的時代和我》“一定會有第三季”。在他看來,《我的時代和我》是一套有“人味”的紀錄片:“我們想讓大家盡可能感同身受,體會這個人的喜怒哀樂、面對的困難和掙扎,這是我們制作的一個發力方向。我希望這個紀錄片能拍十季。”
趨勢
紀錄片會越來越多樣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的“出圈”,紀錄片逐漸成為影視領域新寵,尤其受到年輕觀眾的青睞。劉軍衛認為,紀錄片的走紅證明了觀眾對內容的重視,在娛樂化之外,觀眾也需要更為真實和深入的內容:“這些年的真人秀多了,大家現在慢慢回到理性的狀態。投入了情感和思考去拍攝出來的紀錄片,我相信會越來越得到年輕人的認可。”
如何才能制作出吸引年輕人的紀錄片?張偉認為,有三個方面需要注意:第一是選題,第二是表達的方式,第三是嘉賓的選擇。張偉說:“《我的時代和我》里包含擇業、愛情、家庭、事業、困境、奮斗等話題,這都是與當下的年輕人息息相關的。我們希望這些年輕人關注的話題融入片子里,觀眾可以‘照鏡子’——當自己面對與片中人一樣的問題時,自己會怎么處理?我覺得這也是現在的年輕人希望看到的內容。表達方式方面,這個片子里沒有任何說教,都是通過個人故事去引發觀眾討論,這也是年輕人喜歡的敘事語態。第三方面,片子里選取的對象,無論是王一博、谷愛凌還是黃成希,他們在年輕人群里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這也是我們對紀錄片年輕化的一個嘗試。”
近年來,短視頻平臺占據了年輕用戶的大量碎片時間,紀錄片市場也順應環境,涌現出一批時長約5到10分鐘的短紀錄片,當中不少作品在年輕群體中取得不錯的口碑:《如果國寶會說話》前三季的豆瓣評分都在9.4分以上,由《舌尖上的中國》制片人陳曉卿操刀的《風味原產地》系列在豆瓣上也大多獲得8分以上的評分。不過,《我的時代和我》每一集在40分鐘上下,是一個常規的紀錄片長度。在劉軍衛看來,紀錄長短不是問題,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奈飛很多紀錄片都是一兩小時的電影,人們依然很愛看。我覺得多樣化才是紀錄片的趨勢,而不是長短的問題。紀錄片是審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試金石,未來可能會出現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總歸來說,我認為會在美的追求上出現一些新的樣態。”文/羊城晚報記者 胡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