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平臺上有太多原生、還未定型、出人意表的人才!”英國《衛報》8日發表評論認為,如今火爆的短視頻平臺上涌現出許多內容,優秀的創作者們打破手機小屏幕的界限,將自己的短視頻表演延伸至電視領域。“例如Bigmiko的《假如莎士比亞是個路人》、阿比·卡拉克的《平庸的辦公室聊天女王》,以及姆亞·奇瓦瓦、哈利·徹瓦德溫等人的系列短視頻已然‘出圈’,被傳統的(英國)主流電視媒體看中。”《衛報》認為,這些短視頻博主的作品之所以如此火爆和高產,是因為他們的創作更加靈活、不受約束,可以繞過傳統的監管約束,直接與觀眾們見面,“他們仿佛是在巨大的試鏡房間中,拼命表現以博取關注”。
如今,全球娛樂產業都在挖掘短視頻平臺的潛力。一方面,是電影和劇集宣傳方式的“下沉”——片方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各種物料、預告片、采訪幕后,甚至是正片中的精彩片段和金句,用以吸引海量潛在觀眾。另一方面,是短視頻平臺上的原創博主們大量制作系列作品——根據自己寫的創意腳本進行表演,并通過惡搞、戲仿、鬼畜等拍攝和剪輯方式重新編輯網絡素材,上傳的爆款視頻獲得驚人的點贊和轉發量后,他們自己則成為短視頻平臺力推的紅人“大V”。
不過值得警惕的是,由于短視頻用戶與傳統電影、電視的觀眾在年齡和文化層次上并不重合,尤其是欣賞口味上存在差異,一旦投放錯位,反而會起到“反效果”。譬如近期國內上映的新片《第一爐香》,原本是根據張愛玲小說改編的嚴肅藝術片,卻因在抖音平臺上投放的物料被吐槽“拉低了原片的主題和格調”。同樣的,短視頻上那些惡搞和鬼畜劇集更適合在手機上“打發時間”,如果直接搬上電視甚至影院,多少有些格格不入。短視頻博主想要獲得更廣泛認可,就要對自己的創作力和表演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畢竟,在比手機大得多的熒幕上欣賞一部劇集或電影,無論優點還是缺點都會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