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 > 熱點 >   >  正文

投保后警惕三類騙局 冒充保險公司辦理貸款

評論

針對市場上出現的一些擾亂保險公司正常經營和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現象,北京銀保監局日發布消費者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注意購買保險后的三類騙局。

典型案例一:冒充監管部門行騙

保險消費者李先生接到電話,來電人向其核實身份信息和保單信息后稱:“期大量投保人到北京銀保監局投訴某保險公司不履行保險合同中的分紅利率約定,實際收益利率遠低于合同約定的利率,要進行集體維權。本公司受北京銀保監局委托,匯總投保人信息,以便維權,需要保險消費者攜帶身份證、保單和本人銀行卡到指定地點登記。”李先生第一時間向該局和保險公司核實,避免了資金損失。

北京銀保監局提醒消費者:北京銀保監局不會委托任何第三方機構合作開展維權業務,且此類騙局可能涉嫌非法集資,造成消費者經濟損失。建議保險消費者提高警惕,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謹防不法分子冒充監管部門實施詐騙,保障個人財產安全。如接到相關電話,應當第一時間通過官方途徑向保險公司或監管部門核實并反映情況;遭遇詐騙造成損失的,應保留相關證據、線索,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èo?

典型案例二:冒充保險公司辦理貸款

保險消費者張女士接到電話,來電人自稱為某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并邀約其參加老客戶回饋活動。見面后,該不法分子以按照保單回饋現金為由,騙取張女士身份證、銀行卡和手機號碼等信息。此后,張女士僅在前4個月收到相關機構小額轉賬,之后便無法再與該不法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取得聯系。6個月后,張女士收到保險公司短信,提示其償還保單借款,經與保險公司核實發現,上述機構并非保險公司,不法分子利用張女士手機、身份證和銀行卡,為其辦理了保單貸款,而張女士配合做了短信驗證、人臉識別等驗證操作,造成了2.9萬元的資金損失。

北京銀保監局提示消費者:一是識別不法機構騙局。收到可疑邀約時,可通過保險公司官方網站、客服電話等官方渠道核實機構營業場所是否為保險公司地址、相關人員是否為保險公司工作人員。二是發現可疑情況時要保留相關證據,及時向保險公司反映并向公安機關報案。三是通過手機APP辦理投保、退保、保全、保單貸款等業務時,要充分知曉相關業務的具體情況,避免造成損失。

典型案例三:誘導辦理代理退保

保險消費者王女士關注到某網絡臺宣稱“可以辦理保單全額退款(不想交的,已經斷交、失效、推銷被騙、電銷的保單通通全額退款)”。經與該網絡臺聯系,對方稱是“法律咨詢服務公司”,可以代消費者進行投訴,拿回全部所交保費。王女士與該公司簽訂服務協議,向該公司支付“維權咨詢顧問服務費”,費用為保單退保金額的30%,同時按該公司要求預交了一部分定金。

之后,王女士撥打保險公司官方客服電話進行投訴,保險公司第一時間核實情況,發現銷售過程存在瑕疵,及時滿足了王女士合理訴求。王女士通過正規投訴方式解決了合同糾紛,但損失了交給“法律咨詢服務公司”的定金。而且,該機構掌握了王女士的身份證、銀行卡信息,王女士面臨較大信息泄露風險。

北京銀保監局提示消費者,代理退保有四大風險:一是代理退保機構要求消費者提供身份證、保單、銀行卡等涉及隱私的敏感信息,存在被泄露和被不法分子惡意使用的風險。二是部分代理退保機構涉嫌非法集資,保險消費者將退保資金轉投非法理財產品,一旦理財公司“爆雷”或“跑路”,資金損失難以追回,維權道路漫長。三是部分代理退保機構與黑惡勢力勾結,個別保險消費者在退保過程中想終止委托代理關系,遭到代理退保機構聯合黑惡勢力的恐嚇威脅。此外,退保也會使保險消費者失去保障,當消費者想再次購買保險時,往往由于年齡和健康狀況等不滿足承保條件,而無法再次投保。

標簽: 投保后 保險公司 辦理貸款 不法機構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