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彩電產品整體調價上漲,彩電企業迎來利潤轉機,面板企業賺得盆滿缽滿的新聞還言猶在耳,現如今價格戰陰影再度來襲,彩電跌價預期正在形成。在今年“雙11”大促開啟首日,海信Vidda宣布當日凌晨開付尾款59秒時,其電視銷售額便已破億,而其中一款999元的43英寸全面屏液晶電視對該業績實現的支撐功不可沒。而整個大促期間,電商平臺內的32英寸液晶彩電價格已經下探至700元以下,即使大屏電視如65英寸主流機型也難以幸免,某些型號跌破3000元。漲價預期一整年,一朝跌回一年前。
彩電價格已經觸底了嗎?對此,實體經銷商的回答是“No”。有經銷商告訴中國家電網記者,2020年國慶促銷期間,很多品牌的65英寸彩電銷售價格僅為1899-2000元,離“底”還遠。彩電經銷商們的情緒普遍不樂觀,在不少人看來,彩電價格之前漲得有多高,未來就會跌得有多狠。“10月份備貨了30臺海信的32寸和42寸電視,雙‘11’蒸發了5000多元”;“自己拿了創維32寸普通機,最便宜時是560元;雙‘11’報價最低的是海爾,智能機670元”;“備了一批貨,漲不起來,只希望別跌太狠……”彩電行業重啟的“價格戰”,讓本希望借材料漲價調高終端產品售價的經銷商們“閃了一下腰”。
有經銷商認為,空調等大白電的價格與原材料價格密切相關,而黑電市場的邏輯并不相同,“感覺液晶電視受原材料波動的影響并不大,更多還是與銷量和價格戰相關吧,畢竟廠家要走量保持市場占有率。”當然,經銷商們也一致認為,彩電行業紅海競爭的本質,是消費需求側的改變,“干倒彩電的是手機和電視本身的各類收費APP,以前彩電是家庭必需品,現在更像裝飾品;移動互聯時代,不增加更多實用性,反而為觀眾獲取內容設置重重障礙,長此以往還有什么回天之力?”
盡管聽起來有“抱怨”成分,但經銷商的洞察并非無的放矢。即使廠商也不得不承認,彩電硬件的銷售利潤已經多年處于“瓶頸期”。安信證券分析師研究了海信單臺電視10年生命周期內的利潤結構,并指出,“我們發現其云服務貢獻利潤占比已經超過9成,這意味著,海信電視業務的贏利點,正在由利潤率較低的電視硬件銷售,轉向利潤較高的云服務;電視機的意義,正在演化為提供云服務的端口。”這不由得讓人記起一條曾攪動彩電行業的“鯰魚”——樂視,其提出的“硬件免費,軟件付費”何嘗不是行業的一種宿命?!
當然,彩電廠商并不接受這種宿命安排,各品牌企業也在積極尋求“軟硬內外”多種突破口。
在硬件上,企業嘗試從顯示技術、音質、畫質乃至外觀工藝上尋求改變,比如在顯示技術上,各企業布局有OLED、Mini-LED、激光等技術。研究機構Omdia預計,2021年全球OLED電視出貨量將達到610萬臺,約占全球電視市場總出貨量的2.5%,中國內地OLED銷售量或達30萬臺;MiniLED電視全球出貨量或達200萬臺。針對OLED面板技術,上游供應商也取得一系列突破,如今年11月三星顯示宣布,其QD OLED面板已在忠南牙山8.5代產線上實現量產,首批主要推出55英寸和65英寸面板,未來會根據市場情況推出75寸或更大尺寸面板,除了三星自身,索尼等品牌也明確未來將采購其QD OLED面板用于電視產品中。另外,11月16日,TCL科技旗下華星光電也發布了全球首款65英寸8K噴墨打印OLED,成為全球最大尺寸基于印刷技術的OLED面板。技術和產能上的突破有助于OLED電視產能擴充和成本下降,而作為市場的高端選擇,OLED產品的高附加值也能幫助終端電視廠商提升利潤。
除了技術上的突破,彩電企業在“走出去”上也展開了大量布局。以海信為例,2020年其在中東和非洲電視市場的零售量份額達到16%,在澳大利亞市場的份額達到15%,在亞太市場的份額達到12%,此外,在西歐、拉美、東歐的市場份額也在逐步提升,對于全球市場的開拓,也成為海信電視業務擺脫“內卷”的有效手段。
此外,近年來圍繞超高清、智慧屏、商業屏等概念,彩電企業也在進行探索,為行業的“破圈”帶來更多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