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國彩電市場上,對于海信、TCL、創維,以及索尼、三星等為代表的一批專業彩電品牌而言,那些跨界挑戰者之中,小米已經成為一張明牌,其產品、打法和渠道基本穩定和套路化,相關企業已經推出了對應的互聯網品牌展開正面競爭和較量。
眼下對于眾多專業型的彩電品牌而言,最為擔心和警惕的跨界挑戰者,家電圈認為:并不是小米,而是華為和OPPO,兩家企業在經歷了過去2年多時間的摸爬滾打,基本上開始掌握電視機這個產品的專業化屬性,同時還結合自身原有的品牌拉力、市場經營手段和渠道結構布局,展開了一輪新的、低調的市場突圍。
讓眾多專業型彩電企業,必須要警惕上述兩家跨界挑戰者的原因,家電圈認為:正是過去彩電企業的長處,即近年來面對家電零售渠道碎片化以及消費需求多樣化沖擊之后,支離破碎的線下經銷商渠道體系。不夸張地說,如今大量彩電企業的線下渠道在短短幾年不是失守,就是瓦解了。
這幾年來,彩電的零售渠道在家電行業中最先全面線上化,目前彩電全國最大的零售批發商就是京東,其次則是天貓,以及拼多多等線上電商平臺,占比整體已經突破了80%。加上,蘇寧、國美、五星等線下大賣場和鄉鎮加盟店,以及各個區域家電大賣場的占比,這讓原本在彩電企業市場分銷過程中可以占據大半份額的渠道經銷商體系,基本上被摧毀和瓦解。
在很多鄉鎮市場上的家電經銷商,彩電只是帶著賣,主要精力還是其它家電品類。原因正是,一是電視不需要太復雜的安裝,用戶對于線下經銷商的服務需求不是剛性需求;二是電視價格太透明,產品利潤也越來越薄,即使是一些線下渠道推高端機也很難賣得動。不賺錢讓線下渠道商對電視機沒有積極性。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來自于手機行業,本身已經在線下市場上建立了多種形態旗艦店、體驗店、專賣店等實體店的華為和OPPO們,似乎擁有了“反擊”的可能性。比如,早在2019年時,華為手機為核心的消費業務線下渠道,直營與授權店數量突破7500家,還有3.5萬個存在各個賣場、商超的銷售專區。同樣,OPPO與同vivo的線下渠道數量則達到驚人的20萬家,包括4500多家的形象門店。
對于華為和OPPO來說,線下渠道體系除了在數量上的驚人,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渠道質量很高。雖然受到芯片事件影響,華為線下渠道商家這2年的日子不好過,但是華為的品牌拉力,以及近年來華為在智慧家居等多品類上的布局,讓線下渠道經銷商普遍保持著高度的忠誠和熱情。更為重要的是,華為在智慧屏上給予線下渠道商的利潤空間,以及市場方向更具競爭力。比如,智慧屏不只是家用渠道,還有商用工程、政采市場等品類的布局和拓展。
而OPPO的渠道結構和體系則更為不同,其線下渠道商家們,多屬于相互交叉持股的構成,實現了大利益與小利益的高度捆綁。這也就決定了,一旦OPPO決定上什么項目,即使商家有意見和不同看法,但動作很迅速就是執行。即使是錯了,也要等總部調整策略再會決斷。這也就意味著,OPPO在大屏電視上想要規模化上量,只要利用現有的線下渠道實現一定規模的增長,并不是難題。目前只是還沒有釋放線下渠道的增長力。
相反,再看看專業型的彩電品牌們,其線下渠道體系和實體門店,不是流失了,就是轉行了,或者是直接賣其它產品了。過去從省市縣區到鄉鎮的一體化批發分銷體系,如何既是被電商等新零售平臺們沖擊,也是因為彩電企業自身的產品結構和市場布局,以及對線下渠道的戰略投入和持續維護不夠。最終形成了當前的彩電市場競爭局面:專業彩電品牌反而沒有多少渠道了,但是跨界挑戰者手機企業卻還在堅持渠道深耕細拓。
正是在這種完全“不對等”,甚至還“不對路”的競爭中,專業彩電企業往上走,而跨界挑戰者們卻基于自身的商業邏輯往下走,最終兩者的較量其實都落到了誰能決定用戶的選擇權、誰能接觸更多的用戶群體,誰才能主導產業在未來方向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