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  正文

世界短訊!最新經濟數據出爐!驅動中國經濟的力量,正在發生變化

評論

近日,第三季度國民經濟終于出爐。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87026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較上半年加快0.5個百分點。

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二季度增長0.4%,三季度增長3.9%。三季度同比增速明顯好于二季度,實現深V反彈。這說明,國民經濟正逐步回歸正軌,整體恢復向好、穩中有進。


(資料圖)

實際上,三季度GDP中還有幾個關鍵數據非常值得關注,它們不僅透露出三大重磅信號,還表明驅動中國經濟的力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01

驅動中國經濟的力量,正在發生變化

整體來看,在11個主要行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工業、建筑業跑贏大盤增速,只有兩個行業增加值負增長。

一個是備受疫情沖擊的住宿和餐飲業,另一個是處于大變局中的房地產業。

(來源:國家統計局)

其中,住宿和餐飲業增速在第三季度表現良好,增速由負轉正,錄得2.8%增長,但由于上半年受拖累較嚴重,綜合來看,前三季度依然處于負增長,不過行業已經展現出一定的曙光。

反觀房地產則依舊延續上半年的低迷走勢,無論是第三季度還是前三季度的增速均為負值(分別為-4.2%和-4.4%),一改過去多年對經濟增長的正貢獻,要知道這還是在各地不斷出臺各種政策刺激下的結果。

與上述兩個行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工業、建筑業這四大類不僅跑贏大盤增速,而且實現了快速增長。

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前三季度實現了8.8%的同比增速,在11個主要行業中一騎絕塵。雖然相比于2021年17.2%的高速增速,今年已經有所回落,但依然表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是工業。三季度,工業發展快速回升,增加值同比增長4.6%,其中制造業的表現不俗,同比增長4.0%,對GDP的貢獻率達到26.6%。

實際上,無論是從制造業對GDP的貢獻還是從二十大報告來看,制造業的戰略意義都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二十大報告強調,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與上一次報告相比,制造強國總是最先提及,而與互聯網技術有關的則放在了后面。

這并不是巧合。

2008年,中國第二產業比重達到48.6%,之后一路下跌,十幾年間跌去了十個百分點。但這兩年情況有了一些轉變,去年第二產業占比反彈至39.4%,到了今年前三季度已經突破了40%。

此外,像杭州、東莞等地都不約而同地“二升三降”(二產比重上升、三產占比下降);而省級層面,浙江、福建、廣東、重慶、天津等省市均在2025年目標中提出,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提高1/3、1/3、30%、30%、25%。

這表明,各地正在大力脫虛向實,回歸工業立市、工業強市,主動加碼制造業。未來制造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仍將扮演重量級的角色。

這一點在三季度GDP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6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產業表現極為亮眼。

(來源:國家統計局)

比如太陽能工業用超白玻璃、多晶硅、單晶硅等新材料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83.2%、56.1%、53.9%;充電樁、風力發電機組、光伏電池等新能源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81.5%、47.1%、30.8%。

新能源汽車更加恐怖,產量同比增長113.1%,較二季度加快20.8個百分點。主要由于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快速修復,三季度汽車制造業產能利用率達到75.7%,環比回升6.6個百分點,增加值同比由二季度下降7.6%轉為大幅增長25.4%,對工業經濟拉動作用顯著

高技術產業作為促進產業升級、提高科技實力的重要動能,也是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

至于建筑業,為何在樓市低迷的情況下,還能實現4.8%增長,先留個懸念。

02

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誰在挑大梁?

從前三季度GDP增長的貢獻率來看,第一要素毫無疑問是消費的增長,消費在前三季度里的貢獻率達到了41.3%,是“三駕馬車”里最為重要的,其次是出口,最后是投資。

但宏觀經濟學家、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如果把貢獻率與去年同期比較就會發現,消費的作用有所下滑,下滑了接近20個百分點,但是26.7%的投資水平較去年同期是明顯上揚的。所以如果從貢獻率的邊際貢獻來看,毫無疑問投資的貢獻最大,特別是在制造業投資和基建投資雙重推動下。

數據能說明一切!

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前三季度同比增長只有0.7%,雖然與上半年相比實現由負轉正,但消費依然疲弱

而且在這一領域出現了明顯的消費分化趨勢。

一方面,糧油食品類增長9.1%,飲料類增長6.9%,中西藥品類增長9.4%。另一方面,家具類下跌8.4%,建筑及裝潢材料類下跌4.9%,餐飲下降4.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跌4%。

(來源:國家統計局)

這說明,公眾的消費越來越務實,減少了非必要品的開支。

其實拼多多在二季度財報中也解答了這個問題——人們在不寬裕的時候,會如何消費?答案顯而易見,人們會減少可選消費的支出,而紙巾、垃圾袋、柴米油鹽這些日用品的剛需并不會減少,這也是賣9.9元垃圾袋和紙巾的拼多多在二季度逆勢盈利的一個原因。

與此同時,汽車這類價高、非剛需品類卻大放異彩,9月份零售額為4213億元,同比增長達到14.2%,增速在全部品類中排名第一。

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6—9月國內汽車市場連續走高、保持較高增速,創下近三年同期最好水平。其中新能源汽車,前三季度銷量達到456.7萬輛,同比增長110%,并且月度產、銷量連續27個月同比雙上漲。

汽車,似乎與口紅效應一樣,成為一種在經濟波動時逆勢上漲的奇觀。

再來看出口。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增長9.9%,出口增速超過13%,進口增長超5%,出口的強勁表現對整體GDP增長貢獻巨大。

不過,相比這兩年來動輒20%—30%的增長幅度,13%的增長顯得有些黯淡。

加之美國等西方發達經濟體為應對四十年未有之大通脹開始“暴力”加息、縮表,全球總需求將持續下降,海外供需缺口收窄,這也將對我國未來出口形成一定的壓制

至于投資方面,制造業投資仍然保持強勁,基建投資持續發力,房地產銷售和投資繼續探底。

(來源:國家統計局)

具體來看,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近6%,主要依靠基建和制造業來拉動,制造業的增長高達10%以上,基建投資持續高位增長,前三季度累計同比增速11.2%(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眾所周知,基建一直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能夠拉動投資、帶動就業,是穩定經濟的“定海神針”。今年以來,基建一直在為經濟增長發力,作為經濟增長“壓艙石”的作用愈加明顯。

近期,各地基礎設施建設按下“加速鍵”,一批重大項目加速形成實物工作量,為穩住經濟大盤提供強勁動力。據Mysteel數據,9月份全國共開工8720個項目,環比增長82.4%;對應項目總投資額約5.14萬億元,環比增長82.0%,同比增長30.2%。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在房地產低迷的情況下,建筑業卻保持了4.8%的正增長。

總的來看,前三季度,國內經濟韌性主要依賴于三大動能:出口、基建和制造業投資。但隨著出口增速放緩,未來更需要在內需方面發力。

03 

經濟第一大市,再次易主

伴隨著國家經濟數據一起出爐的,還有13個省市自治區的前三季度GDP數據,也有不少微妙的信號。

但最令人矚目的莫過于,上海,重返中國經濟第一城

根據最新發布的經濟數據,2022年前三季度,上海以3.09萬億的GDP總量,力壓北京的2.99萬億,以1000億左右的領先優勢,迅速實現反超,成功奪回經濟第一城地位。

其實,自近代開埠以來,上海一直占據著中國經濟第一城的位置。然而,2022年上半年,北京以微弱優勢力壓上海,首次登上城市經濟總量冠軍的寶座,打破了上海長達數十年的“壟斷”地位,其意義不同尋常。

但這種暫時性反超不具備參考意義。

從過去數十年的數據來看,上海的GDP規模一直都領先于北京,二者的GDP增速幾乎沒有明顯差別,始終是勢均力敵的水平,而兩座城市的GDP差距也常年保持在2000億元-3000億元的區間內。

今年上半年京滬GDP之所以暫時易位,最大因素是疫情沖擊。一旦疫情影響消退,上海經濟迅速“回血”也在意料之中

這與2020年首遭沖擊的武漢有一定相似之處。

2020年一季度,武漢GDP創下了-40.5%的負增長紀錄,而全年GDP增速為-4.5%,但在2021年就大幅反彈到12.2%。

隨著今年只剩下2個月的時間,中國經濟第一大市究竟花落誰家,也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從數據來看,上海最有力的競爭對手還是北京,截至三季度兩者只相差1000億。而GDP排名第三的深圳,雖然暫未公布三季度數據,但就上半年來看也與上海相差了將近4000億,入局希望渺茫。

那么,北京能否最終趕超上海呢?

首先,北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0.8%,雖然實現“止跌回升”,但低于全國平均3.1個百分點。更令人意外的是,工業竟然成為北京經濟最大的拖累,同比-15.2%,降幅之大,遠遠超過上海。

根據北京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前三季度,受新冠肺炎疫苗生產帶來的高基數及國內散發疫情影響,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7.5%。剔除新冠肺炎疫苗生產因素影響,同比增長3.8%。

2021年受國內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以及疫苗出口拉動的影響,科興中維、國藥北生研兩家北京企業產量迅速擴張。不過,今年以來,由于新冠毒株快速變異,新冠疫苗接種量大幅降低,需求減少。

盡管在高基數影響下工業生產仍呈降勢,但從未來走勢上看已有明顯回升。其中,北京在高端領域保持了較快增長,比如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機組產量分別增長1.9倍和83.5%。

不過,北京畢竟不是工業大市,因此工業負增長對經濟的沖擊,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而貢獻了北京GDP84%的第三產業,前三季度實現了3.5%的增長,提振了經濟信心。

反觀上海,前三季度GDP增速仍為-1.4%,暫未回正,但全年實現正增長,問題不大

上海本身就擁有殷實的家底,是中國經濟、金融、航運、物流、貿易中心。同時,上海還是工業增加值第一大城,工業總產值第二大城(深圳第一)。在減稅、扶持等諸多政策開啟之后,上海的各項產業進入了快速復蘇模式。

尤其是工業生產快速反彈,第三季度,上海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9%,增速高于全國10.1個百分點。此外,服務業、外貿外資、投資、消費等也開始強勢回血

盡管,2022年經濟第一城還未有定論,但隨著上海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北京想要實現趕超壓力著實不小。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2-202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2】《城市產業畫像系列:2022年上海市產業全景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指南、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1】《等了一周的經濟數據終于出爐,五個重點值得關注》智谷趨勢

【2】《三季度增長超預期,四季度難處在哪里》吳曉波

【3】《剛剛,中國經濟第一大市,再次易主》國民經略

標簽: 三駕馬車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