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35年的國美電器,曾經的家電扛把子,竟然發不出工資了!
(資料圖片)
10月底,在國美總部的全員大會上,國美電器董事長黃秀虹直言:12月底之前,只給員工上社保,不發工資了,并且今后中長期,工資發放也存在不確定性。
此言一出,輿論一片嘩然。
國美,為何淪落至此?
國美暫緩發工資被掛上熱搜時,頗有年代感的供銷社卻“重出江湖”,為整個事件蒙上了一層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對于供銷社,或許可以從電影《你好,李煥英》回味,一尺來高的柜臺,神氣得意的營業員,烏泱泱擠作一團的顧客,憑票購買收音機、電視機,那是物資匱乏時代的產物。
當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個體經濟、國營商店、大賣場不斷涌現,供銷社銷售機制顯得越來越僵化,也就慢慢被取代了。
那是天下風云出我輩的時代,白手起家,草莽英雄,齊齊登上舞臺。黃光裕與國美電器,就是在一新一舊交替中,借力起飛。
1986年,年僅17歲的黃光裕揣著4000元,與哥哥黃俊欽在北京珠市口東大街開了一家小門店,國美電器由此誕生。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生活質量也跟著提高,家電行情火爆,電視、冰箱、洗衣機等飛入尋常百姓家。
彼時雖然不再是憑票到供銷社搶家電,但受限于產能等因素,依舊是賣方市場,國內大型商場“抬高售價,以圖厚利”,且安裝等售后服務尚不成體系。
黃光裕以“堅持零售,薄利多銷”站穩腳跟,并在《北京晚報》上打出那句著名的廣告詞——“買電器,到國美”。上世紀90年代末,國美一舉成為北京最大的家電連鎖企業,銷售額5年間從1.8億暴漲至10.5億元。
幾乎是同一時間,1987年下海潮席卷之下,張近東和哥哥張桂平,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和東南大學建筑系高材生,在南京寧海路創辦了蘇寧家電有限公司。1990年,27歲的張近東辭職與哥哥一起賣空調。
張近東首創了"配送、安裝、維修"的售后一條龍服務體系,與紅極一時的春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淡季打款旺季提貨,一舉成為全國最大的空調經銷商。
黃光裕在北京與九大彩電生產廠家組成的“價格聯盟”斗狠斗勇,張近東在南京單挑“八大國有家電”,一北一南,如同鯰魚破開一成不變的家電零售行業,直到2004年,國美與蘇寧相繼上市,草莽與精英對決,上演“美蘇爭霸”。
上市讓國美被資本市場接納,為日后擴張獲得了融資渠道,強勢的行業地位下,依舊奉行擠壓供應廠商利潤,搞“價格屠夫”打法,通過頻繁向供貨商延長付款周期、長期占用往來資金等操作獲得資金再度擴張。
格力電器董明珠曾說過,“黃光裕用一招打低價沖擊市場,要把我們渠道的小經銷商全消滅。我們的人很緊張,不能得罪他,大連鎖、好厲害!”國美與格力一度決裂,格力開始了自營門店建設。
2004年、2005年、2008年,黃光裕3次問鼎中國首富寶座,國美在一線城市的市場份額超過50%,市值一度近千億,黃光裕對張近東放狠話:“國美與蘇寧合并只是時間問題,國美將繼續在規模上領先對手,打到對手求和為止”。
狠話說完沒多久,黃光裕鋃鐺入獄,國美的轉折點也隨之而來。而張近東也沒有贏太久,因為,電商,這個新的超級物種誕生了,徹底改變中國家電零售行業。
黃光裕入獄的13年,是中國互聯網經濟騰飛的13年。家電零售向線上轉移,網購滲透率顯著提高。2021年,在全年家電零售額中,線上渠道貢獻了52.9%,滲透率比上年增加了2.5個百分點。
從各類家電產品來看,2020年時,彩電、冰箱、洗衣機等線上零售占比就已超過60%,小家電對線上渠道依賴程度更高,如吸塵器線上零售量已占總零售量的90%以上。這說明家電市場已經適應疫情并孵化出新的供需結構。
缺少電商基因,等于失去了消費者、品牌方、銷售渠道。國美的低價戰術和蘇寧引以為傲的售后物流體系,京東全都有,殺傷力可想而知。
重掌國美的黃光裕,重磅推出了“真快樂”APP,直播、砍一刀、賽事等輪番上陣,推廣費9.62億元真金白銀撒下去,官方聲稱年訪問量4.4億,月活超過4200萬,日活達到200-300萬,但真實用戶存疑,現已淪為棄子。
畢竟,蘇寧一直在場都失敗了,黃光?;貋頂翟戮拖霠帄Z一二線市場流量,無異于以卵擊石。更何況,“真快樂”這個名字勢必無法移接國美自身品牌知名度。
至于結局,有道是一入江湖歲月催,黃光裕獄后歸來,國美大廈將傾,張近東父子被全球追債,蘇寧重組......后來者京東成了民企第一,但創辦它的劉強東減持套現萌生去意。只有格力空調的董明珠依舊強勢,親自直播帶貨。
不愁賣的家電,賣不動了?
黃光裕英雄遲暮、國美深陷困境之際,家電零售也不再是那個一往無前的遍地掘金時代。
多種跡象顯示,家電消費漸趨飽和。
2021年,我國家電市場零售規模達到8811億元,同比增長5.7%,但這一增長是基于2020年受新冠沖擊大幅下跌。
2020年,我國家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8333億元,同比下降6.5%,跌幅高于我國社會消費品平均水平2.6個百分點。這是繼2019年以來,我國家電市場持續下挫的第二年,降幅比2019年擴大2.68個百分點。
實際上,家電屬于傳統上的“大件”,本身更換頻次就低,不像手機這類電子產品2-3年一換,家電至少10年起步,往往是用到壞為止。
所以,目前家電零售規模雖有所恢復,但整體依舊沒達到2019年的水平,距離2018年的頂峰相去甚遠,家電消費飽和已成趨勢。
家電類上市公司存貨金額高居不下側面印證了這一趨勢,2021年一季度,68家家電上市公司存貨金額總和高達1781億元,17家庫存商品金額在10億元以上,60家存貨商品金額過億元,其中,海爾智家323億元、格力電器329億元、美的315億元。
大廠尚能承壓,小廠日子更加難熬,廣東佛山某電器制造商因訂單不足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老板不得不全員降薪,員工每月領2000元保底工資,不愿意的可以辭職。
40多年來不愁賣的家電行業,破局之路在哪里?
下沉市場!
事實上,在家電行業普遍疲軟狀態襯托下,下沉市場已然成為新的增長爆發點。
數據顯示,2021年下沉市場家電市場規模達到2775億元,同比增長8.9%,增幅遠高于整體市場。這就意味著,超過10億人口的三線以下市場可能會成為家電新增量的主要來源。
而下沉市場人群也有消費能力。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2552億元,同比增長0.9%,增速高于城鎮0.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896元,同比增長6.4%,增速高于城鎮居民4.6個百分點。
最重要的是,從2007年12月開始的家電下鄉已有15年,在技術飛速發展,產品2-3年升級換代之下,當年的家電算是“老古董”了,而且還有安全使用年限問題。
根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的測算,僅2020年我國有約1.8億臺家電產品達到安全使用年限,其中洗衣機超過3700萬臺,空調超過5200萬臺,冰箱超過5800萬臺,電熱水器超過1800萬臺,吸油煙機1400萬臺。
此外,當年的舊家電一般能耗較高,在“雙碳目標”下,家電智能化、綠色化才是未來趨勢。
今年8月,國家商務部等13部門發布了《促進綠色智能家電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開展全國家電以舊換新活動,推進綠色智能家電下鄉等。
而國美的基本盤就在下沉市場,有誰回老家過年,沒在縣城步行街聽到國美電器門店震耳欲聾的促銷音樂呢?
但這個基本盤國美似乎不怎么重視了,黃光裕出獄后急于改變國美的“電器零售基因”,重點推出娛樂化零售的“真快樂”和家裝業務為主的“打扮家”。但對于自顧不暇的國美來說,一切太遲了。
據《財新周刊》報道:國美在2022年3季度關閉了旗下的9成門店,目前已關至不足500家,分公司也從40家合并撤銷至30家左右。
從2016年-2021年,國美的總負債分別為408.27億元、456.98億元、637.11億元、692.27億元、633.38億元,2020年資產負債率甚至達到98.2%。
而他的老對手蘇寧易購,盡管被ST了,仍在奮力自救。
線上與美團達成戰略合作,成為正式入駐美團平臺的首家家電3C品類大型連鎖品牌,最快30分鐘送達。目前,蘇寧易購全國超600家門店已經完成美團入駐,覆蓋175個城市,計劃在2023年入駐門店超1000家。
線下的蘇寧易購零售云全國累計開店已超1.1萬家,入駐全國超85%的縣域市場,服務超2.5億用戶。全國已開店的數據顯示,零售云平均單店整體銷量提升兩倍以上,資金周轉率提升5-6倍,復購率提高了100%。
有意思的是,當國美、蘇寧卯著勁想在線上跟京東拼刺刀時,京東卻出其不意在下沉市場開起了實體店。
一種是2016年啟動的京東家電專賣店,與國美、蘇寧的賣場模式不同,采用代客下單方式在京東完成交易,京東一手包辦備貨、物流和安裝。這種“輕資產”模式對于合作店主來說免去了庫存壓力,本質上還是把消費者聚攏到京東線上。
一種是通過入股家電連鎖第三強五星電器,借助其龐大的實體店,反攻國美、蘇寧大本營。京東五星電器透露將在大中型城市新開20個5-10萬平米以上超大型門店,300個城市1-2萬平米旗艦店(中等城市),5000個萬鎮通店(鄉鎮市場),覆蓋全國縣級及重點區域鄉鎮市場。
對于京東來說,底氣在于強大的物流觸及全國各地每一個角落。2021年,京東物流在全國93%的區縣和84%的鄉鎮實現了當日達和次日達;過去一年,京東平臺活躍購買用戶數約5.7億,一年凈增近1億,新增用戶中有70%來自于下沉市場。
最后,一則值得玩味的消息引發了市場震動,“供銷社收購蘇寧易購39%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雖然雙方否認了,但其中意味不免令人感慨,家電零售行業,兜兜轉轉40多年,頗有一番宿命意味。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2-2027年中國家電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2】《2022-2027年中國智能家電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區域產業對標研究、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1】《國美帝國將傾,黃光裕“賭性”堅強》,棱鏡
【2】《10年后的黃光裕,扶不起國美》,伯虎財經
【3】《黃光裕還是劉強東,誰能盤活家電賣場?》,陸玖商業評論
【4】《走進縣城看發展之六: 消費升級,縣城正提速》,人民日報海外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