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  正文

今日報丨學術頭條:歐美報告稱實驗猴供不應求

評論

國家林草局:到2025年新建90個生態站

5月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日前印發《國家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發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將加快生態站建設,完善站點布局,提升研究水平,強化數據應用,優化管理服務,增強支撐能力,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管理規范、運行高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陸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網。到2025年,新建生態站90個,總數達到310個,基本完成站點布局。


(資料圖)

我國完成首次液態金屬空間熱管理在軌試驗

近日,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的空間站航天技術試驗領域完成我國首次液態金屬熱管理在軌試驗,取得了系列關鍵技術成果。。航天技術試驗領域液態金屬熱管理試驗裝置由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制,安裝于空間站“夢天”實驗艙航天基礎試驗機柜內,采用低熔點、生物安全性高且化學特性穩定的鉍基金屬,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開展流動散熱和相變控溫技術的特性研究和試驗驗證。

長沙“挖”通首個盾構法施工磁浮隧道

近日,湖南長沙黃花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T3航站樓地下27米,“磁浮二號”國產盾構機順利拆解完成并吊出。至此,由長沙軌道集團建設、中鐵十四局施工的我國首條盾構法施工的中低速磁浮隧道,實現了全線貫通。同時,也打開了“盾構與磁浮”的新建設方式。

美國FDA批準首款人類糞便制成口服藥

近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了Seres Therapeutics公司研制的由人類糞便制成的藥丸(Vowst)——這是第一個口服的糞便微生物群產品。Vowst被批準用于在對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進行抗菌治療(CDI),預防18歲及以上個體的艱難梭菌感染(CDI)復發。

歐美報告稱實驗猴供不應求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研究院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用于研究的實驗猴的供應正在減少,獲取剩余實驗猴也變得越來越不可靠,目前的情況正在危及關鍵的生物醫學研究,而且未來還將繼續如此。

河南省建立15處典型古生物化石群落 發現8000余處化石點

河南省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門類齊全。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了300余處生物地層剖面,發現8000余處化石點,已發現并鑒定的標本3600余種,模式標本1351種,典型的古生物化石群落15處(世界級5處、國家級4處,省級及以下6處),調查規劃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290處,主要采用建立自然保護區、建設地質公園、建設地質文化村(鎮)等手段進行保護利用。

國家能源集團首臺“國能號”機車正式上線

5月9日,從國家能源集團獲悉,該集團首臺“國能號”機車1001號在朔黃鐵路肅寧北機車檢修中心解備完畢上線運行,我國西煤東運第二大通道再添運輸重器。

科大訊飛劉聰:算法將成為大模型競爭關鍵

近日,科大訊飛在合肥正式發布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發布會后,科大訊飛研究院院長劉聰者表示,在算力提升遭遇瓶頸,訓練數據數量、質量有限的情況下,算法在大模型研發中的關鍵作用愈加凸顯。“算法優勢是訊飛星火大模型的核心競爭力,能夠彌補目前國內大模型研究在算力和數據方面的不足。”劉聰說道。

深度睡眠可能緩解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記憶喪失

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深度睡眠能防止阿爾茨海默病相關蛋白質損害大腦,可能有助緩解病情導致的記憶喪失。深度睡眠,又稱非快速眼動慢波睡眠。此前一些研究顯示,深度睡眠對健康成年人的學習和記憶能力有益。阿爾茨海默病病理指標相同的患者,認知能力受損的程度可以相差很大,深度睡眠有可能是大腦對抗損傷的機制之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BMC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的新試驗為上述理論提供了佐證。

高清3D基因組相互作用圖生成

人類基因組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調控區域組成的,這些區域控制著細胞內哪些基因在給定的時間表達。確定這些調控因子與哪些基因相互作用,有助于研究人員了解疾病是如何發生的并找到治療方法。據8日《自然·遺傳學》雜志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新技術,能以高于此前100倍的分辨率繪制這些相互作用圖。

多吃土豆、豆類等7類食物,或可降低近視風險

近日,《營養素》(Nutrients)發表一項中國兒童飲食模式與近視的關系研究,表明多吃肉類、水產品、蛋類、豆類、蔬菜、水果、谷物和土豆,或有助于降低10~11歲兒童近視的發生風險。

新方法能在火苗出現前檢測火災

俄羅斯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方法,能基于各種傳感器收集的空氣中氣體成分的數據,進行神經網絡處理分析,及早發現火災。專家指出,新方法將大大減少對火災的反應時間并提高滅火系統的效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工程物理學和熱物理學雜志》以及《消防安全雜志》上。

科學家揭開月球內部結構之謎

科學家們終于揭開了月球內部結構之謎,表明它具有與地球相似的流體外核和固體內核。法國蔚藍海岸大學與巴黎天文臺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詳細介紹了這些發現。

手機攝像變全息顯微鏡,史上最小發光二極管問世

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的科學家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LED(發光二極管)。這種新型LED可用于構建迄今最小的全息顯微鏡,讓現有手機上的攝像頭僅通過修改硅芯片和軟件即可轉換為顯微鏡。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光學》雜志上。

單分子芯片制備實驗技術問世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郭雪峰教授課題組研發出成熟的單分子芯片制備實驗技術,主要揭示了石墨烯場效應晶體管的制備與單分子錨定兩大關鍵步驟。這些技術生產的單分子器件具有普適性,將會催生新一代單分子電子設備,并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推動單分子交叉科學新領域的發展,例如單分子物理與化學基本物性、單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和單分子生物物理的發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在分子尺度上檢測電子反應的石墨烯-分子-石墨烯單分子結》為題,于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協議》發表。

更好模擬和理解人腦,薄如原子的人工神經元面世

自英國牛津大學、IBM歐洲研究所和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宣布了一項重要成就:他們通過堆疊二維(2D)材料,開發出一種厚度僅幾個原子大小的人工神經元,其能夠處理光和電信號進行計算,有望用于下一代人工智能計算,也有助科學家更好地模擬和理解人腦。相關研究成果刊載于最新一期《自然·納米技術》雜志。

華東師大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

5月7日,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大會暨人工智能與人文社會科學對話圓桌論壇在華東師大舉行。新學院的組建是學校基于推動智能教育縱深發展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整體進步的戰略選擇,有利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在統籌計算機計算、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學科領域保持和發展既有優勢方向的同時,重點發展智能教育。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