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云首席科學家張崢:高質量文字工作者受AI影響不會太大
近日,亞馬遜云科技資深首席科學家、亞馬遜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崢表示,高質量文字工作者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他解釋道,海明威有個非常知名的習慣,一天只寫500個字,這500個字是千錘百煉出來的。ChatGPT現在是抓不到這個修改過程的語料的,它看到的是整體,但它不知道這修改了多少遍又是怎么去調整的。
全球20家學術出版商正在合作開發全新的造假檢測工具
【資料圖】
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消息,近日,德國的神經心理學家 Bernhard Sabel 等人使用其新開發的一種論文造假檢測器算法,對 5000 余篇 2020 年發布的學術論文進行了篩查。根據監測結果,他估計該年發表的神經科學論文中有 34% 可能是偽造或剽竊的,在醫學領域,這個數字是 24%。目前這一篩查結果已于 5 月 8 日發布在預印本網站 medRxiv,尚未接受同行評審。不過 Sabel 在文章中表示,他們的算法主要檢測了作者的隸屬機構和他們使用的郵箱,所以有相當高的誤報率。
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將于今日發射
目前,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已完成推進劑加注,瞄準北京時間2023年5月10日21時22分,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
日本:運轉超60年的核電站每十年進行一次大檢
據日本《每日新聞》10日報道,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當天正式決定,運行超過60年的核電站原則上每10年將進行一次大型“追加檢查”。根據日本現行制度,核電站使用年限為40年,若能通過老化程度等相關的大規模檢查后,可一次性延長運行20年。此次決定中的每10年一次的“追加檢查”將與40年年限檢查規模相同。
華為成立商業市場數通技術委員會
5月8日,華為中國合作伙伴大會2023期間,以“聯接升級,商業共贏”為主題的華為數據通信商業市場峰會在廣東深圳舉行。會上,華為和21家伙伴正式啟動華為商業市場數通技術委員會。
首例出生前胎兒腦部手術成功實施
美國醫生首次成功對仍在子宮內的胎兒實施了腦部手術,以修復其畸形的血管。這名嬰兒出生幾周后即出院,目前不需要任何藥物或其他治療。
“高擬真數字大熊貓”研發啟動
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騰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未來三年雙方將聚焦國家公園旗艦物種,圍繞生態科普宣傳和物種保護開展實質性工作,將開展全球首只“高擬真數字大熊貓”研發等工作。哈爾濱將建時速1000公里磁浮旅游試驗線
9日,哈爾濱工業投資集團表示,該集團8日與北京九州動脈隧道技術有限公司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簽約,雙方將聯手在哈爾濱共同打造低真空超高速磁浮飛行巴士旅游試驗線及制造產業化項目。該試驗線時速將達1000公里以上。
我國再次刷新單模多芯光纖傳輸容量世界紀錄
9日,從中國信科集團光通信技術和網絡全國重點實驗室表示,繼2022年10月實現全球首次3.03Pbit/s單模19芯光纖傳輸系統實驗后,該實驗室又實現了總傳輸容量4.1Pbit/s,凈傳輸容量3.61Pbit/s的單模19芯光纖傳輸系統實驗,相比去年的紀錄,傳輸容量提升近40%。
古魚兄弟失散4.38億年 被發現相距不到200公里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在江西九江武寧地區約4.38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地層中,最新研究發現真盔甲魚類新屬種化石并將其命名為“九江江夏魚”。進一步研究發現,這次發現的九江江夏魚和之前發現于湖北武漢地區的后棘江夏魚均屬曙魚科,是一對失散了4.38億年的江夏魚“兄弟”,化石產地表明,它們“分家”各自演化的兩地直線距離實際上不足200公里。
研究發現冰河時期人類從中國遷徙到美洲和日本
中外科學家利用線粒體DNA追蹤到一個從中國北部沿海到美洲的女性譜系。通過整合現代和古代線粒體DNA,研究人員發現了至少兩次遷徙的證據:一次是在最后一個冰河時期,另一次是在隨后的融化時期。約在第二次遷徙的同一時間,同一譜系的另一個分支遷徙到了日本,這可以解釋美洲、中國和日本舊石器時代考古上的相似之處。5月9日,這項研究發表于《細胞報告》。
蝴蝶或一億年前最先在北美“現身”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蝴蝶最早在亞洲進化,但美國科學家主導的一項全球基因分析表明,1億年前,蝴蝶最早在北美“現身”。最新研究結果可用于生成詳細的蝴蝶家譜,有助進一步了解蝴蝶的進化起源,以及它們在世界各地如何傳播。相關論文刊載于最新一期《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志。
抗免疫攻擊干細胞用于治療糖尿病
近日,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了不會引起破壞性免疫反應的干細胞,并用其制造胰腺細胞,以治療患有Ⅰ型糖尿病的小鼠。這一成果向利用“現成”組織或器官治療心臟病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研究刊登于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術》雜志。
可用于AI的大型類腦神經網絡實現
在《自然·機器智能》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荷蘭國家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所(CWI)科學家展示了類腦神經元如何與新穎的學習方法相結合,能夠大規模訓練快速節能的尖峰神經網絡。潛在的應用包括可穿戴人工智能(AI)、語音識別、增強現實等諸多領域。
光子超材料表現出新物質態特征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上發表論文稱,經典的超材料納米結構可驅動到一種狀態,表現出與連續“時間晶體”相同的關鍵特征。
韋伯望遠鏡發現系外恒星有3道塵埃環
天文學家利用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觀察太陽系外恒星“北落師門”周圍塵埃,結果發現共有3道塵埃環圍繞這顆恒星,其中兩道為首次發現。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網站8日發布消息說,這3道塵埃環呈同心圓狀環繞北落師門,從這顆恒星向外延展出去230億公里,相當于從地球到太陽距離的150倍。相比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這3道塵埃環結構更為復雜,相關研究報告刊載于當天出版的英國雜志《自然·天文學》。
我國學者發現頭低位治療能改善急性腦梗死預后
國際著名醫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日在線發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總醫院陳會生教授團隊原創臨床研究“頭低位治療急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的前瞻、隨機、多中心、探索性研究”的最新成果。不同于傳統的藥物或手術治療,該項研究可通過體位療法,進一步改善腦梗死預后,提高腦梗死患者的生存質量。
磷素超積累藻株研制成功 可高效回收利用水體磷素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土壤植物互作團隊研制了一種磷素超積累藻株,能夠高效回收利用水體磷素,為實現磷素良性循環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生物技術》(《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知名醫學院,更名大學!
5月9日,河南省教育廳發布關于申報設置本科學校的公示。根據公示,河南省教育廳對新鄉醫學院更名河南醫藥大學,設立漯河食品工程職業大學、河南體育學院、三門峽應用工程學院進行了考察,并予公示,公示期7天。
南開大學,揭牌新機構!
近日,5月7日,南開大學“有機新物質創造前沿科學中心”揭牌儀式暨啟動會在天津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中心首席科學家周其林介紹了有機新物質創造前沿科學中心的建設背景、建設歷程和創新方向。他表示,中心將圍繞“有機物質構筑的方法和理論、有機物質構效關系”關鍵科學問題,以有機新物質創制方法作為基礎,以有機新材料創制和生物活性物質創制為兩翼,大力開展原始創新,矢志服務生命健康、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方面的國家重大需求。
第二屆鐘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擬授獎人名單公示
第二屆鐘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自2022年9月啟動初評工作以來,經全國范圍推報及復核初審,于同年12月30日完成初評,確定24名候選人進入終評。2023年4月25日,經第二屆鐘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產生馬瑜婷等10名第二屆鐘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擬授獎人選。現將擬授獎人選名單予以公示,公示時間為5個工作日(2023年5月4日至5月9日)。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