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全市水稻集中育秧高峰來臨
秸稈變廢為寶 秧苗又壯又好
本報訊(記者王麗華)“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初夏時節,各地稻田里一派忙碌的景象,農民們搶抓農時開展水稻育秧。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本周全市迎來水稻集中育秧高峰,秸稈基質塊育秧等新技術讓小秧苗長得更壯實,栽下豐收的希望。
一走進溧水區和鳳鎮的明頭農機專業合作社,一片整齊的綠色海洋就映入記者眼簾,嫩綠色的秧苗長勢喜人。而在旁邊,一條水稻育秧自動化流水線正在作業,提前浸泡的南粳46的種子從自動化設備粒粒落入基質盤,隨后覆蓋面土、澆水。不過一兩分鐘,育秧盤就被流水線傳送出來,再由工人搬運下線、整齊排列,等待秧苗破土而出。
這是近日溧水區舉辦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集中育秧現場觀摩培訓會現場,科學指導農戶開展育秧。合作社負責人沈明頭說:“我們4000多畝水稻的秧苗都是自己集中育秧,再搭配插秧機作業,省工省力,科學又高效。”
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推廣研究員吳華兵介紹,伴隨農業機械逐漸普及,在南京機插秧基本替代了人力手工插秧,集中育秧成為主流育秧方式。育秧一般用普通土壤或基質來培育,而最新一代技術則是用秸稈處理后再用做基質,一定程度上能解決水稻、小麥秸稈禁燒后秸稈的去處問題,成為綠色環保新選擇。
秸稈基質塊育秧實現變廢為寶,好處很多。“用普通土育秧,會面臨取土難、苗床除草難等問題。而秸稈做育秧基質秧苗盤根更好,提高秧苗素質,機插秧時根不容易斷。秸稈基質塊的毯苗重量比營養土輕一半,搬運強度減小,大大提高機載的秧數,提高工作效率。”溧水區農業農村局作物栽培指導站站長查貴生介紹,自去年起,溧水區在和鳳、晶橋、東屏、石湫四個鎮街開展這項新技術試點示范,目前推廣面積3000多畝。
預計5月底至6月,我市將由南向北開啟水稻插秧。今年全市將按照省農業農村廳部署,全力控減直播稻、大力推廣機插稻,力爭直播稻面積較去年降低6萬畝以上。下一步南京將支持建設高標準集中育供秧基地,培育專業化、社會化育秧主體,擴大機插作業服務覆蓋面,提升機插秧服務質量,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