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深圳發布了一份重磅文件,說要大力發展農業。
這份名為《關于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文件指出,到2030年把“大農業、大食物”培育發展成為深圳市經濟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保障產業。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沒有農村、沒有農民的地方,深圳為什么開始聚焦農業發展?
(資料圖)
01
深圳還有沒有農田
深圳要發展農業,引發的第一個疑惑就是,這個高度城市化的地方究竟有沒有農田?
我們知道,深圳面積只有1997平方公里,相當于北京的1/8、廣州的1/4以及上海的1/3,人口密度更是以8901人/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一,幾乎不可能拿出大面積土地發展農業。
而且早在2004年,深圳就啟動了大規模城市化進程的最后一步。
當年9月,隨著寶安沙井民主村、福永塘尾村同時掛牌成立社區居委會,標志著寶安、龍崗兩區城市化改制工作全部完成。至此,這個年輕的城市翻開了新的一頁———深圳成為全國第一個沒有農村行政建制和農村管理體制的城市,成為全國第一座沒有農村的城市。
同時,深圳也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沒有農民的城市。廣東統計年鑒顯示,深圳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99.81%,接近100%。
這次空前的城市化建設,或許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歷史上,最大膽的一次嘗試。
但實際上,盡管深圳沒有農村、也沒有農民,但依然保留了一定的農田。
深圳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深圳市(未含深汕特別合作區)擁有耕地2844.74公頃(4.27萬畝),主要分布在光明、寶安和坪山等3個區,占全市耕地的66.54%。如果加上深汕特別合作區,深圳耕地總量能達到7.27萬畝。
7.27萬畝是什么概念呢?
大約相當于15個深圳大學的面積。相比之下,上海、北京和廣州的耕地分別為243萬畝、140萬畝和151萬畝,均是深圳的數十倍。
那靠這些土地,深圳每年能產多少糧食呢?
廣東省統計年鑒顯示,2021年深圳糧食總產量為3536噸。按照人均每年消費94.5千克糧食計算,深圳糧食缺口高達166.7萬噸,糧食對外依存度達到99.8%。
也就是說,深圳人的口糧幾乎100%要靠其他地方運過來。
這也導致了,去年“黑天鵝”事件引發了深圳市民恐慌性屯糧。但結果表明,這是毫無必要的。
深圳早就依托市區內庫點以及周邊的東莞、廣州等地倉庫,加上公路和水路運輸的便利,構筑市內1小時應急保障圈和省內2小時應急保障圈,并與省外基地聯動,形成完整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
深圳官方表示,深圳市內儲備的糧食,即使在什么都不增加的情況下,仍可以確保2000多萬市民食用2個多月。如果把深圳市外儲備的糧食加起來,則可以確保市民食用8個月。
不過,筑牢糧食安全底線,僅依靠屯糧是不夠的,深圳還計劃在農業上進一步下功夫。
02
深圳發展什么農業
實際上,深圳剛剛發布的《關于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其背后的目的并不是要通過擴大耕地面積來增加糧食產量,而是落在“科技興農、產業壯農”上,成為全國發展智慧農業的先行區和試驗田。
換言之,深圳發展農業主要是為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示范樣本和技術支持,踐行作為先行示范區的使命和擔當。
其主要圍繞三大任務展開:
一是,深圳將“科技賦農”放在各項任務的首位,提出“加快創新驅動,引領農業科技先行示范”,尤其是加快突破以生物育種為首的關鍵核心技術。
有一個令人震撼的事實,我國種業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并不比航空發動機和芯片強。
在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方面,我國能實現100%自給,但部分農作物種子仍然高度依賴進口,甚至出現“進口的按粒賣、國產的論斤賣”現象。
尤其是高端種子,成為重災區。比如西蘭花,中國對進口的依賴曾長期保持在95%以上。胡蘿卜、菠菜、番茄、彩椒、茄子、洋蔥等高端蔬菜領域,中國種子同樣失守。
若要改變這種仰人鼻息的困境,就必須加大“生物育種”力度。
而深圳是全國最早發展生物育種產業的城市之一。
早在2010年,深圳規劃建設的深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確立以生物育種為主攻方向,先后成立了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深圳龍崗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中國農科院深圳生物育種創新研究院、深圳市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等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科研機構,相繼引進了袁隆平院士超級雜交水稻創新團隊等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的生物育種創新團隊。
十幾年來,深圳大力推進種業科研攻關,在雜交水稻、抗蟲棉花、雜交馬鈴薯等方面的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例如,深圳培育出了播種一次就能收割三五年的超級水稻,收割后不用重新犁田、插秧即可連續收割好幾年,實現“一種多收”。
這種“超級水稻”還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公布的202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榜單,并且是榜單上唯一由中國研究團隊主導完成的成果。
此外,在蔬菜新品種培育方面,“寶珠1號”番茄累計推廣60多萬畝,為農民創收超12億元,茄子嫁接技術推廣50多萬畝,選育白菜薹新品種“雄心一號”,榮獲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二等獎,累計推廣超10萬畝,為農民創收近3億元……
類似的生物育種成果數不勝數。
如今深圳正立足于高起點打造世界“種業硅谷”。
二是,聚焦培育農業產業集群,打造現代農業總部經濟。
作為農業產業轉型的高級形式,農業總部經濟在農業產業興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雖然深圳不是我國的糧食和蔬菜主產區,但是擁有的農業企業數量放在全國任何一個地方都非常炸裂。
近年來,深圳以產業發展為導向,探索建立“農業龍頭企業總部經濟+市外基地”發展模式,先后培育了198家農業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78家。
其中,中國第一大水果零售商——百果園,就誕生于深圳。目前,百果園已經開遍了中國的大街小巷,門店超5600家,年營收超100億元,在中國所有水果專營零售企業中位列第一,規模是第二名的2.8倍。
而在繼續壯大農業總部經濟方面,深圳提出要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產業市場主體,落實深圳農業總部經濟的戰略部署,形成總部、龍頭、“春苗”、小微企業的梯次發展格局。
同時,深圳將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資力度,推動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培育農業“春苗”企業,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也就說,深圳未來會有更多的資源向農業企業傾斜,并且會在全國挖掘一批有潛力的企業,引導企業在深圳設立區域總部或功能總部,實現反向招商。
并且這背后可能會出現一種“特殊飛地”模式。
根據文件,深圳正在市外以企業為主體探索建設“深圳輸出優勢科技成果資源——產地反饋優質農產品”的良性互動循環農業經濟合作模式。
傳統的飛地經濟,一般是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進行落后產業轉移;后來出現的“反向飛地”則是將“本地筑巢”模式轉變為“鄰鳳筑巢”,即在發達地區建設飛地孵化器,實現研發在外、生產在本地的路徑。
如今,“深圳輸出,產地反饋”的特殊模式沒準會成發達地區發展農業的新思路。
最后,深圳發展農業還要落在“保供保障”上面。
雖然深圳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糧食保障體系,但還需要進一步夯實“菜籃子”工程,從數量保障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在這方面,文件還指出要提升應急保供能力,探索在距離城市中心區域較近的地方,規劃建設保供基地。
類似的話術其實在去年年底國家重磅發布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出現過。該規劃特別提出,要推動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包括完善中央、省、市、縣、鄉五級應急物資儲備網絡。
這表明,增強物資儲備不僅是內需之一,而且還是格外的剛需。如今,各個地方正在逐步落實。
這背后可能會帶動預制菜需求的提升。畢竟在疫情期間,預制菜在地方保供保障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沒有農村、農民的地方,深圳發展農業不僅在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壯大農業經濟,更是在于為推動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踐行擔當和使命。這背后也讓我們看到,真正的科技并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摸得著、看得見,真正造福于民的。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3-2028年中國現代農業商業模式與產業鏈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2】《2023-2028年中國生物育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3】《2023-2028年中國智慧農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參考資料:
【1】《關于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深圳政府網
【2】《深圳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圖表)》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