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汽車·新車消費報告
作者 | 張軍
(相關資料圖)
視頻制作丨張軍
編輯 | 馬良
2023年尚未過半,新一輪新能源汽車淘汰賽已經開始。
從年初起,已經有數家車企接連曝出經營困難的消息,包括威馬、天際、雷丁等等。最近,又輪到了愛馳汽車。根據網傳消息,由于欠費,愛馳汽車上海總部已經空無一人,員工處于居家辦公狀態。與此同時,愛馳汽車內網服務器已經停用,愛馳汽車官方APP 全面停擺。
這是一家怎樣的車企?又緣何走到如今地步?
▇ 網傳欠薪、欠費
早在今年四月份,就有愛馳汽車延遲發放工資的消息傳出,網傳的人力部門郵件稱:“因客觀原因,公司不得不做出三月工資延遲發放的決定。三月社保、公積金會正常繳納,請同事們放心”
然而一個月之后,愛馳汽車人力資源部再次發郵件通知,四月份工資也將延遲發放。同時,郵件中稱:‘’公司管理層正在多方積極融資,一旦資金到位,將補齊所有緩發的工資和各項福利......"
目前來看,愛馳汽車的狀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持續惡化。根據內部人士透露,由于欠費,愛馳汽車上海總部已經人去樓空,員工處于居家辦公狀態。對此,有媒體人士進行了實地探訪,愛馳汽車辦公地點確實已經不見了人影。并且,就連官方APP都已經無法正常顯示。
更有意思的是,為了滿足剛需員工不出現社保公積金中斷的需求,愛馳還開通自費墊付社保公積金繳費通道,同意的員工勞動合同自5月1日變更至上海億維之家公司,并要求在5月25日之前打款至相關賬戶,后期公司會退還給員工。
種種跡象表明,愛馳汽車已經命懸一線,很可能將成為下一個倒閉的新勢力車企。
▇ 不弱的開局
成立于2017年的愛馳汽車,其實底子并不差,創立之初還一度被稱為“最靠譜的新勢力”。
愛馳汽車創始人付強,碩士畢業于吉林工業大學汽車專業,曾在一汽大眾、北京奔馳、沃爾沃擔任高管職務。在創辦愛馳汽車之前,付強的身份是沃爾沃(中國)銷售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不僅如此,付強創辦愛馳汽車時,還挖來奧迪名揚天下的Quatrro 四驅之父Roland Gumpert 出任首席產品官,并邀請曾在多家車企負責營銷的蔡建軍加盟。
有別于那些“PPT 造車”的新勢力們,愛馳汽車的造車路線也比較“傳統”,堅持自建工廠造車,成立當年就在江西上饒自建一座汽車工廠,并于2018年2月封頂。隨后又斥資17 億元增資江鈴控股,解決了汽車生產資質問題,成為當時新勢力中為數不多擁有造車資質的“正規軍”。
大佬加盟,以及穩扎穩打的造車路線,為其吸引了資本的目光。公開資料顯示,愛馳汽車已完成8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寧德時代、滴滴出行等明星機構。據公開披露的資金額度,愛馳汽車融資總額已經超過百億元。不過,對于新勢力造車而言,百億資金僅夠拿一張“入場券”,顯然還遠遠不夠。
▇ 路線“另類”,銷量低迷
開局并不弱的愛馳汽車,為何走到如今瀕臨破產的境地?或許是因為愛馳汽車無論在市場路線還是技術路線上,從一開始的選擇都很“另類”。
不同于大多數新勢力車企將中國市場作為第一競爭市場,畢竟中國才是當前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愛馳汽車卻將主戰場瞄準國外,而且還是西歐、北歐等汽車工業發達的地區,國內市場只是同步發售。因為創始人付強認為,“國外新能源市場沒國內競爭這么激烈,對新能源接受度也較高,愛馳一定會是出口大于內銷的新勢力車企。”
而在技術路線上,新勢力車企通常主打純電、混動兩種,愛馳汽車卻盯上了燃料電池。為避免與豐田、本田、現代等該領域的強手競爭,愛馳汽車另辟蹊徑選擇了鮮有企業涉足的甲醇重整制氫高溫燃料電池技術路線,相關項目于2020年8月在山西高平開工建設,總投資20億元。
短期內,燃料電池項目顯然只會燒錢。而在產品層面,愛馳汽車卻始終沒有一款能打開市場的走量車型。2019年12月,旗下的首款車型愛馳U5姍姍來遲,定位中型純電SUV,指導價16.69-24.99萬元。第二款車型愛馳U6原計劃2020年3月發布,但多次跳票,直至2022年10月才正式上市,售價為21.99萬元,至今國內沒有量產交付。
愛馳汽車看重的海外市場并未給予認可,自2020年5月正式出口起,截至2022年11月愛馳共計海外銷售6464臺,出口兩年多海外累計銷量未過萬輛。國內市場反而稍好一些,2020年-2022年國內銷量分別為2143臺、2635臺、753臺,2023年1-4月的國內銷量僅111臺。粗略相加,愛馳汽車全球累計銷量應該不超過2萬輛。
關于愛馳的車型,國內國外都有用戶吐槽,大家反映,愛馳U5續航虛標現象較嚴重,官方宣稱的400km續航(WLTP工況),其實根本達不到。還有國外網友抱怨道,“愛馳U5的做工也不好、塑料感強。”甚至還有國內用戶爆料,愛馳U5曾一度為了促銷,最后大甩賣不到九萬元就能拿下一臺。
銷量不景氣、產品力不足,這讓新的融資更加困難,若沒有外部資金前來救命,愛馳汽車必然難以為繼。未來還能堅持多久,我們拭目以待吧。
寫在最后:如今疫后經濟回暖不及預期,很多久未實現盈利的新勢力車企都進入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作為消費者,為了避免日后不必要的損失,我們在選車時還是盡量繞開這些不知名的“新勢力”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