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今年收成怎么樣,打了多少袋麥子?”還未到農戶家門口,尚顯龍就迫不及待地大聲詢問起來。
尚顯龍是納雍縣百興鎮農業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自1985年參加工作以來就一直與小麥打交道。30多年的研究,讓他對這一粒小小的麥子充滿感情,每年麥子收割歸倉后,他都要到周邊農戶家了解一番。
尚顯龍口中的“老李”,是該鎮泥奢期村種糧大戶李發君。今年50多歲的李發君個頭不高,身材精瘦,笑容時常掛在臉上。
(資料圖片)
檢查儲存小麥狀況
“尚老師,你又來了啊,麥子前幾天才脫粒完,全部在這里了!”李發君指著自家堂屋里整齊堆放的一袋袋麥子。說話間,他把手插進口袋,抓起一把麥子,一粒粒新麥圓潤飽滿,捏幾顆放入口中慢慢咀嚼,齒頰留香。
隨后,尚顯龍和李發君坐在院壩里一起算起了收入賬:今年收的麥子按4000公斤計算,市場均價每公斤10元,除去種子、肥料、人工等成本純收入有3萬余元。
高興之余,尚顯龍忍不住賦詩一首——“開溝條播幅寬平,糧食安全勤作耕;麥穗金黃顆粒壯,色鮮味美譽鄉城”,引得大家拍手稱贊,歡快的笑聲在農家小院里久久回蕩。
一
時下,百興鎮的2.4萬畝小麥已全部收割完畢。晴好天氣,行走在全鎮的村村寨寨,不時會看到農戶在房前屋后攤曬新麥的場景。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鎮,一粒小麥從種植到收獲,并沒有走完它的全部歷程。
每年夏季,新麥收獲后,農戶會把麥子送到當地的面條加工作坊,制作成享譽省內外的“百興面條”。從田間到餐桌,百興鎮的小麥形成了一條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品牌和口碑的雙重加持,讓特色農產品身價倍增。
加工面條
“小麥價格在5至6元每斤,加工成面條最低要賣12元每斤,而且這里的麥子不流入市場,在當地就賣完了。”百興鎮相關負責人說。
用當地已種植60多年的“阿波阿麩”小麥品種制作的純正麥子面條,雖然價格已賣到每公斤30元,但依然受到追捧。
“百興面條”緣何如此受青睞?“勁道、耐煮、不渾湯,就算把煮熟的面放上一天,也不會軟成面糊。煮熟的面條無需加過多佐料,拌上辣椒和豬油就很好吃。”做了30多年面條的何登相道出了“百興面條”的特點。
今年60歲的何登相,人稱“何二毛”,他開辦的二毛面條加工廠是全鎮大大小小80多家中的一家。他堅持用傳統工藝做面條,雖一年四季忙個不停,做出來的面條卻依然供不應求。
走進何登相和李艷夫婦經營的面條加工廠,濃濃的麥香撲鼻而來,一排排如銀絲般的面條掛滿整個院子,在陽光的映照下,泛著淡白色的光。
做面條30多年,何登相成了行家里手,磨粉、和面、壓片、切條、出面……每一道工序重復了不下上千次,加多少堿水,面的濕度、硬度全憑手上經驗。
檢查面條的晾曬情況
“我做面講的就是誠信,堅持用本地小麥做本地面條,所以才有那么多回頭客。”何登相笑著說。
去年,不忍心父親一直受累,何登相的大兒子何李鈺辭掉了在北京從事文創產品開發的工作,回到家鄉子承父業,成了一名“面二代”。他發揮專業特長,為自家的面條設計了統一的包裝,并探索通過線上直播帶貨和展銷的方式把“百興面條”推向更加廣闊的市場。
去年,何登相賣出3萬余公斤面條,各項收入60萬余元。憑著做面條這一門手藝,何登相夫婦不僅把兒女都培養成了大學生,還蓋起了二層小樓,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二
面香離不開好麥,“百興面條”特點在于原料。
“我們這里種植小麥的歷史,有據可查的可以追溯到1953年,還找到了一份當時縣里安排小麥種植面積的佐證資料。”尚顯龍說,百興原名白泥屯,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自古就是“糧倉”。當地群眾一直保持小麥套種玉米的傳統,耕作方式的延續也讓最原始的“阿波阿麩”小麥品種得以在此長久留存。
晾曬面條
小麥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種植由來已久,但比起其他地方,百興的小麥種植又有自己的特點。
“首先是小麥品種的不同。在2014年之前,老百姓一直種傳統的‘阿波阿麩’品種,也就是俗稱的無芒‘光頭麥’,這種麥子只有在百興種出來才好。”尚顯龍說,有商家把其他地方種植的“阿波阿麩”小麥運到百興加工面條,工藝一樣,味道卻天差地別,因此“阿波阿麩”小麥也就被打上了地域的烙印。
雖說品種好,但這種麥子稈高,抗倒伏性較差,在有些區域不適宜種植。2014年,百興鎮從省農科院旱糧研究所引進了同樣品質優秀的“黔麥16”品種。經過幾年的試種和推廣,目前已在全鎮種植1.2萬畝,占了小麥種植總面積的二分之一。
除了在小麥品種選育上狠下功夫,獨特的氣候條件也是百興的一大優勢。
“百興海拔1400米,處于黔中水利樞紐工程納雍河大湖上游,受自然水潤的影響形成了區域小氣候。”尚顯龍分析說。
此外,該鎮膠泥與白泥混合且富含硒的土壤優勢,成就了百興小麥獨特的優良品質。“百興種小麥的幾大優勢,與赤水河流域生產醬酒的優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尚顯龍笑著說。
晾曬面條
近年來,百興鎮和貴州省農科所合作,不斷優化良種良法,在種植和田間管理方面不遺余力做好服務工作,讓小麥產業成了百興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以前老百姓都習慣搞套種,不僅單產上不去,而且無法使用農機收割。”尚顯龍說,去年以來,通過試驗示范、現場觀摩等方式,動員引導群眾開展小麥凈種、小麥密植,畝產可以增加100公斤。
“單是今年的2.4萬畝小麥,按畝產220公斤計算,可實現產值5280萬元。如果做成面條,產值可提高到將近8000萬元。”尚顯龍又算了一筆賬。
從綠色有機小麥的種植,到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的完善,農業產業的“接二連三”,讓百興鎮的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群眾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三
“百興面條”名氣響當當,但這種名氣是什么時候形成的卻沒人回答得上來。不知何時,百興人開始把自己制作的面條分享給親朋好友,通過口口相傳、互相分享,慢慢地,“百興面條”便有了名氣。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同一品種的麥子,無論是將百興的小麥運到外面,還是將外地的小麥運到百興,采取同樣的工藝,都做不出用百興麥子在本地做的面條的口感和味道。
檢查面條的晾曬情況
“真是怪事!”許多人發出這樣的感嘆。原料優勢,產地優勢,以及產能的局限性造化了“百興面條”的稀有性,成就了“百興面條”的唯一性。
百興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胡磊說,全鎮的土地有限,目前的種植面積已近飽和。“我們也考慮過從鎮一級的層面引導開辦一家面條加工廠,但是原料不夠,機器運轉一天就能趕上小作坊幾天的量。”
談到下一步的產業發展思路,胡磊表示:要進一步激發群眾種植小麥的積極性。同時,在小麥的精深加工方面下功夫,大力規范和整頓市場亂象,保護“百興面條”的信譽和知名度,真正將“百興面條”打造成富民產業,把百興小麥產業培育成助推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
“我們將不斷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圍繞一粒小麥打造綠色全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續寫百興小麥傳奇故事的新篇章。”胡磊信心滿滿地說。
……
一粒小麥托起一個產業。依托優質的小麥原料,“百興面條”已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一朝成名天下知”,遠銷香港、北京、上海等地。
晾曬面條
目前,納雍縣正在為“百興小麥”申報地理標志特色農產品,地域保護范圍為百興鎮、曙光鎮的29個行政村。據統計,兩個鎮種植小麥4萬余畝。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安。一粒麥子很小,但這條產業鏈不僅給當地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還將人們的幸福生活緊緊串聯在了一起。百興的產業實踐,趟出了鄉村振興“新路子”、打造了“新樣本”、創造了“新錢景”,必將在農村產業促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