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  正文

世界今日訊!這種劇烈疼痛困擾近2億女性,卻常被當作痛經:隱秘的病因終于找到了!

評論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資料圖)

有一種劇烈的疼痛困擾著全世界10%~15%的育齡女性,但卻常常被忽視,或是被誤診為嚴重的痛經而延誤了治療,這就是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當原本應長在子宮內膜上的組織脫落、遷移至卵巢或其他部位重新生長時,子宮內膜異位癥就會發生。這種病癥不僅會帶來難以忍受的疼痛,還會導致不育和其他致殘癥狀。目前的治療方法包括激素治療、避孕藥和手術切除病灶,但不少患者在手術后仍會復發,因此仍然缺失根治的手段。

更大的問題是,直到今天,這種影響了近2億女性的慢性疾病,致病機制卻仍然是個謎。科學家知道的是,遺傳因素導致了一部分病癥,但不足以解釋所有的子宮內膜異位癥。

在最新一期《科學-轉化醫學》期刊上,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首次將梭桿菌屬(Fusobacterium)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及造成標志性病變的細胞活動聯系起來。盡管還需要更多研究進行確認,但這項研究揭示了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潛在驅動因素,并提示針對梭桿菌的抗生素療法可能提供臨床益處。

研究團隊在對155名日本女性的檢測中發現,64%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子宮內膜中出現了梭桿菌,而健康女性中這一比例只有7%。梭桿菌經常在口腔、腸道和陰道中被發現,并與牙齦感染等其他疾病有關,但子宮一直被認為是近乎無菌的環境,細菌數量也遠少于其他部位。研究人員推測,這種細菌或許正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又一個關鍵致病機制。

接下來的分析表明,梭桿菌感染會誘導產生子宮內膜異位癥標志性的結構變化,即子宮內膜樣組織在子宮外分布。梭桿菌會發出一種警報——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這種信號分子是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罪魁禍首,它們能將不活躍的成纖維細胞轉變為增殖、聚集能力都更強的肌成纖維細胞,加劇病變。

為了進一步證實上述推斷,研究團隊利用小鼠開展了實驗。他們將一組小鼠的子宮內膜組織移植到另一組小鼠的腹腔內,數周內,后者形成了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利用這一模型,研究團隊將梭桿菌植入其中一部分小鼠的子宮,結果顯示接種了梭桿菌的小鼠病灶往往更大、更豐富。

▲研究示意圖(圖片來源:Yutaka Kondo)

接下來,研究團隊還找到了潛在的治療策略。他們用抗生素甲硝唑或氯霉素對小鼠進行陰道給藥治療,發現從細菌浸潤到TGF-β警報,再到肌成纖維細胞以及子宮內膜異位病灶,與病癥相關的整個過程都受到了抑制。最直觀的表現是,小鼠病灶的數量和體積都在減小。

因此,這項研究表明抑制梭桿菌可能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可行方法。目前,基于甲硝唑的臨床試驗也在進行中。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靶向大量病原體的廣譜抗生素在殺滅梭桿菌的同時,也會消滅人體微生物組中有益的細菌,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不利結果。因此,抗生素可能無法作為永久的解決方案。研究團隊同時提出了其他潛在策略,例如尋找能阻斷肌纖維母細胞激活級聯反應的藥物。

圖片來源:123RF

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還有大量沒有解決的難點,例如這些梭桿菌是如何進入子宮內膜的、為什么一些人會更容易受到感染。但可以看到的是,這項最新研究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打開了一個突破口,基于這些重要的科學認知,這個隱形的健康殺手有望迎來真正有效的療法。

參考資料:

[1] Ayako Muraoka et al., Fusobacterium infection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endometriosis through the phenotypic transition of endometrial fibroblast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3). DOI: 10.1126/scitranslmed.add1531

[2] Bacterial infection may be ‘key event’ in common but mysterious endometriosis, study says. Retrieved June 14, 2023 from https://www.statnews.com/2023/06/14/endometriosis-cause-bacteria-uterus/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