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  正文

24小時內,北上深連發4份重磅文件,透露什么信號?_世界今亮點

評論

北京、上海、深圳,率先引爆人工智能領域。


(資料圖片)

近日,北上深三大一線城市突然在24小時內接連發布4份重磅文件,圍繞人工智能發展拿出數十項重要舉措,引發行業震動。

三大一線城市前后腳發力同一領域,實屬罕見,這背后究竟透露了什么信號?

01

4份重磅文件都講了什么?

首先是,5月30日中午,上海市率先印發關于《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的通知。

《措施》提出,鼓勵民間資本投資新型基礎設施。延長新型基礎設施項目貼息政策執行期限至2027年底,提供最高1.5個百分點的利息補貼。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專項等引導作用,支持民營企業廣泛參與數據、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

我們知道,在傳統的基建中,“中字頭”企業是主力軍,但到了以5G、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時代,民營企業開始逐漸發力。此次,上海提出支持民營企業廣泛參與人工智能基建,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緊接著上海之后,即5月30日午后,北京接連發布了兩份人工智能重要文件

一份名為《北京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另一份為《北京市促進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

《實施方案》提出,推動國產人工智能芯片實現突破,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AI創新策源地為目標,開展通用高算力訓練芯片研發,推動國產AI芯片在大模型研發企業的應用,加快提升AI算力供給的國產化率。

《若干措施》則是針對提升算力資源統籌供給能力、提升高質量數據要素供給能力、系統構建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技術體系、推動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場景應用、探索營造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五大方向,提出21項具體措施。

簡單來說,在人工智能方面,依托其強大的人才資源和科研資源,北京將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發起核心技術攻關。

而繼上海和北京后,5月31日午間,深圳也發布《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指出,推進“千行百業+AI”,鼓勵金融、商務、工業、交通等行業企業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對現有生產、服務和管理方式進行升級,并在在附件中詳細列出了“城市+AI”應用場景清單(第一批)。

同時,深圳計劃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重點支持人工智能創新和應用,形成規模1000億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

深圳是我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城市之一,民企數量占比超96%。并且硬件和軟件實力均走在全國前列,在創新應用場景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總之,北上深在24小時內發布的AI支持政策,涵蓋了從硬件到基礎設施再到應用場景的發展計劃,并且政策周期設定在未來1-2年,凸顯了各大城市加速發展AI的緊迫性

另外,上述四份重磅文件看似全部針對人工智能領域,但北上深三地的發展側重點不一,這種有協調的安排將可避免重復性競爭,各地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完善人工智能生態。

而尤其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這幾份報告都特別提到了AI大模型

實際上,自去年年底OpenAI發布Chatgpt以來,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新一輪的人工智能浪潮,尤其是AI大模型被視為是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研究方向,迅速成為最強風口。

雖然科學技術種類繁多,但一般可以歸入兩類賽道:

一類是需要長期積累的技術。比如半導體、大飛機(引擎)等領域。這一類屬于歐美發達國家先發優勢巨大,中國既要拼投入,還要靠時間積累,無法一蹴而就。

一類是新興技術。比如新能源、云計算、量子科學等領域。由于技術太新,各國差不多是同一起跑線。

AI大模型顯然屬于后者。因此,對于中國而言,完全有機會搶抓先機,站上浪潮之巔,從而實現引領性發展。

今年4月28日,國家高層就首次提出要重視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營造創新生態,重視防范風險。

北上深接連發布重磅文件或許就是對頂層設計的具體落實。

對于各地目前在政策層面頻頻發力大模型,深圳“人工智能第一股”云天勵飛相關負責人認為有三點原因:

其一,國家強調要重視通用人工智能發展,大模型是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具有巨大的創新潛力和應用價值,是提升國家科技實力和競爭力的關鍵

其二,大模型的發展需要強大的智能算力、核心技術、數據和人才等支撐,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多方合作和協同,需要政府出臺政策來匯集各方力量,統籌發展

其三,現在大模型的競爭處于百家爭鳴階段,各地都希望在本土率先培育出大模型領頭羊,未來大模型的普及率也會與城市的競爭力息息相關,不僅會成為當地科技創新能力的象征,也會成為一座城市整體向數字化、智慧化轉型的重要基礎。

接下來,我們或將看到地方政府在人工智能領域有更多的大動作。

02

為什么是北上深?

人工智能既是一個人才密集型產業又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產業,而以北京、廣東和長三角為代表的三大人工智能產業已經形成明顯的聚集優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人工智能報告顯示,在2021年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區域競爭力排名中,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別是北京、廣東、上海、浙江和江蘇,屬于第一梯隊;排名第六至第十的省份分別是山東省、四川省、安徽省、遼寧省和湖南省。

具體到城市,從企業數量和融資總額來看,北京、上海、深圳均處于全國前三位

從人工智能產業鏈相關企業存續來看,截至2022年底,深圳、北京、上海這三個城市企業存續數量最多。

尤其是深圳,過去6年,憑借4.26萬家企業的增量,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達到6.38萬家,一舉超過北京(4.78萬家),成為全國人工智能“密度”第一城

據了解,深圳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鏈,包括AI芯片設計、各類AI技術研發,智能終端、機器人、智慧醫療等應用場景,完整的產業鏈為人工智能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吸引更多人工智能企業在深圳落戶或創立。

這也是深圳晉級人工智能企業“密度”第一城的重要原因。

從融資情況來看的話,京滬則更占優勢

2016年至2022年,北京、上海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融資累計金額分別達6.72萬億元、4.36萬億元,深圳僅為2.71萬億元。

從融資輪次來看,資本更傾向于早期投資(天使輪和A輪占比較高),顯然基礎創新實力強勁的京滬更具優勢。

但如果從全產業鏈來評估,又會有一些新的發現。

比如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基礎在于制造業,同時具有明顯的“硬科技”特征。2020年,深圳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產業規模同比增長16.7%,在智能硬件、計算機視覺、自動駕駛、智慧金融、智慧醫療等領域的“AI+應用”發展全國領先。

但同時,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深圳“重應用、輕基礎”的短板。

深圳“AI+應用”產值遙遙領先,而基礎層產值規模卻僅為幾十億元左右。

換言之,雖然深圳產業基礎較好,但是在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和基礎研究方面還存在不小的短板,比如芯片、算法等領域,深圳與京滬區域有較大差距。深圳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相對京滬較少,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缺口較大,人才吸引力強,但流動性也比較高。

反觀北京、上海聚集了很多高端人才和研究機構,在突破基礎研究和和核心技術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人工智能授權發明專利方面,北京授權專利總數超10萬件,占比超四分之一,在全國排名第一。

也正是還出于各地的比較優勢,北上深最近發布的4份重磅人工智能政策也是通過發揮各自優勢,來共同完善我國AI產業生態。例如,上海側重融資和投資、北京側重的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深圳側重的則是應用創新

這或許也給了其他正在發展新興產業城市一些新思考——單打獨斗不僅容易造成重復性競爭,而且資金投入大、建設周期長,對地方財政和發展會造成較大影響;不如立足于比較優勢,與其他城市協同發展,共同推動產業長足進步。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3-2028年中國人工智能芯片(AI芯片)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2】《2023-2028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3】《2023-2028年中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參考資料:

【1】《深圳“搶灘”大模型!重磅文件支持AI發展 數據開放難題有解》  科創板日報

【2】《風口競逐,誰能晉級AI之城》 城市進化論

【3】《重磅文件接連發布!北上深相繼表態支持人工智能發展》華爾街見聞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