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企業淘汰潮是指日本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大量中小企業面臨倒閉、破產或被收購的現象。這種淘汰潮主要是由于日本經濟長期低迷、人口老齡化、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所導致。
【資料圖】
2023年上半年,日本中小企業正在迎來淘汰潮。日本東京商工調查7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的倒閉件數比上年同期增加3成,為2020年后3年來同期首次超過4000家。
數據顯示,1-6月,日本的企業倒閉件數為4042件。按產業來看,設備材料費用持續高漲的建筑業同比增加36%,達到785件,因日元貶值導致進口物價上漲而受到影響的制造業增加37%,達到459件。零售業增加25%,達到434件。倒閉企業的共同點是人手短缺和物價上漲。
日本的建筑業
2010年以來,日本建筑業產值保持著低速增長,為其建筑設計市場發展提供了一定支撐。2017年,日本的建筑業產值達到31.84萬億元,同比增長3.45%。
2022年,日本建筑業增加值為2237.62億美元,上年為2744.16億美元,比上年減少506.54億美元,位居全球第四位。
日本的制造業
二戰結束后,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成為“世界工廠”。 1950-2000期間,日本產業從勞動密集型→資本(資源)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逐步升級轉型。隨著日本制造業的轉型,日本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日益增強,出口成為日本經濟增速的重要拉動力量,出口占GDP比重從1970年的10.81%升至1984年的14.82%。出口產品結構亦向技術或知識密集型轉型,1985年日本出口交通設備和電氣機械的比重超過50%,日本出口的交通設備、電氣機械、精密機器等高科技產品出口比重不斷上升,而一般機械、金屬制品、非金屬制品、化學制品、紡織服飾等在出口中所占比重持續下降。
通過對先進國家制造業發展經驗的學習,中國制造業也逐漸開始做大做強。根據第一財經研究院的測算,中國制造業總產出在2005年超越了德國,隨后在2008年超越日本,2010年超越美國。截至2017年,中國制造業實際增加值達到3.59萬億美元,占全球制造業總產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8.5%提高到了2017年的28.57%。巨大的市場份額不僅意味著規模帶來的獨特競爭優勢,即所謂的“中國權重”,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制造業的任何變化都會對全球產生重大影響。相比之下,美國、日本和德國在全球制造業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28.5%、17.0%和10.1%,下降到17.89%、8.16%和6.05%。
日本央行判斷,目前日本各行業面臨著十年來最嚴重的人手短缺,中小企業加薪的倒逼壓力定然不輕,若無奈之下全面加薪或增大加薪幅度,勢必對設備投資形成“擠出效應”,結果會削弱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并可能抑制微觀經濟細胞的活躍度。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2023-2028全球及中國建筑設備行業市場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