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電池是中國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然而,最近由于政府補貼放緩,許多公司面臨困境。
今年以來,光伏產業在一級市場的融資數量已達到去年全年的90%,二級市場上相關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計劃金額更是超過1300億元。
根據工信部數據,2022年全年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的產量再次創下歷史新高,行業總產值突破1.4萬億元。就在上周,兩家光伏獨角獸宣布完成了新一輪融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然而,伴隨而來的是“產能過剩”、整個產業鏈價格下跌的擔憂始終未消散。左手是供給端的融資擴產,右手卻是產能過剩,這看似矛盾的現象折射出該行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企業又必須做出怎樣的考慮?
超越產能
“產能過剩始終是一個相對概念,任何行業在達到一定階段后都可能出現過剩。對于光伏行業來說,現階段的過剩只是短期現象,長期保持增長勢頭的趨勢并未改變。”劉煒指出,目前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硅料和P型電池組件方面,這是落后產能所導致的結構性過剩,行業需要引入新工藝來取而代之。
供給側融資
雖然光伏電池的長期增長沒有變,但是因為全面實現平價上網標準的時代已經來臨,以及因為政府補貼越來越少,要求光伏發電在不依賴補貼政策的前提下不斷提升發電效率、降低發電成本,對光伏企業的技術革新提出了挑戰。
2011年以來,我國太陽能電池片產量規模穩步提升。據中國光伏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電池片產量為198GW,較2020年的135GW增長46.9%。2022年上半年,國內電池片產量約135.5GW,同比增長46.6%。增長28.8%。但與2018年之前的情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擴大生產
天合光能在發行的公告中稱,當前P型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已逐漸逼近其理論上限24.5%。電池技術正面臨著新的拐點,技術迭代的需求也變得更加強烈。
下一代電池技術主要集中在以TOPCon、HJT為代表的N型電池技術,以及對電池片進行提效降本的IBC技術。
“光伏行業如今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如果企業不擴大生產,可能會被其他競爭對手超越。一旦放慢節奏,在市場中的排名和競爭力都可能發生變化。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在《2021年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中的預測分析,到2030年,異質結電池的平均轉換效率有望達到26.0%,這將大幅超過PERC電池,并稍高于TOPCon電池的效率水平。
然而,該行業的企業并不擔心這些潛在的產能過剩問題。在接受一家澳大利亞報紙的采訪時,天合光能全球電池和模塊業務總裁表示,這在行業中是正常現象,并且產能過剩是降低太陽能電池板價格目標的一部分。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光伏產業投資機會與投融資策略建議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