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劉一昂(吉林大學)
“我是不是戀愛腦?” “TA這樣對我,是不是一種情感操控?”……8月22日,正值七夕節,廈門大學發文分享了該校《愛情心理學》授課老師賴丹鳳的部分授課內容,在網絡上引起熱議。(8月22日 《中國青年報》)
這堂課到底有多火爆?據媒體報道,廈門大學開設這門《愛情心理學》課程已有10余年,每到“選課季”,都會出現十分火爆的“搶課”畫面。比如,今年小學期,該校就有5000余人“搶課”,最終只有80名同學成功“上岸”,搶課成功率不足2%。課堂上,賴老師也會讓學生分組討論,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事實上,廈門大學并不是唯一開設“戀愛課”的高校。近些年,有不少高校都接連開設了《愛情心理學》之類的課程。在武漢大學2021年的一期“戀愛心理學”講座中,教室里擠滿了學生,沒有座位的學生甚至帶著小板凳聽課;在武漢科技大學,婚姻家庭法選修課已經開設了14年,如今,這門課走到線上,已有近12000名網友報名學習。
“戀愛課”如此受追捧的背后,不僅是對學生“需求高漲”的回應,也是基于社會現狀的考量。一方面,在中小學階段,絕大多數家長和老師都禁止學生早戀,甚至避諱談論相關話題,這給“戀愛”兩個字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抱著這種好奇心理,有不少大學生報名相關課程,希望了解一些戀愛的“干貨”。另一方面,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忽略了對學生愛情觀、婚戀觀的塑造,相關教育的缺失導致部分學生缺乏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從而出現因感情不順而尋短見、輕生等不理性的行為。
面對這些因各種緣由出現的悲劇,高校有必要直面時代的變化和學生群體觀念的轉變,加強相關教育,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上有一種聲音,認為“大學生還處于學習階段,鼓勵和提倡戀愛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恰恰相反,通過開設“戀愛課”,既可以讓學生們科學、系統的情感心理知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婚戀觀,促進大學生的人格自我完善,也可以讓他們學會“愛人的能力”,成為“有愛的人”,對他們的人生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
可以說,高校開設“戀愛課”,是對學子情感教育的補充,教會他們如何規劃人生的愛情篇章。當下,由于師資、觀念等原因,還存在開設高校數量少、覆蓋面較窄、形式較為刻板等問題。這需要更多的高校打破固有思維,擴展思路,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建設相關教師隊伍,鼓勵學生開展有關社團活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戀愛,對自己負責。同時,高校也要做好延伸教育,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規劃教育,為他們的人生發展“保駕護航”。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