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  正文

小甜瓜成致富“金蛋蛋”,叮咚買菜“綠水青山”計劃助力國產水果崛起

評論

中國食品安全網訊(記者 彭東海)8月,是瓜果豐收的季節。眼下內蒙古巴彥淖爾金伯利農場內,瓜果已經陸續成熟上市,田間地頭黃燦燦的網紋蜜瓜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

在農場育苗中心內,技術員張靜正在通過手機終端查看蜜瓜的各項數據。“我們中心聯通物聯網系統,土壤、水分、溫度等數據指標都可以實時在手機上顯示,一鍵操作就可以自動調溫、澆水。農場種苗全部自繁自育,網紋蜜瓜也是這么培育來的。”

巴彥淖爾金伯利農場是叮咚買菜合作的蔬果基地之一,今年,農場幾乎所有的網紋蜜瓜都被叮咚買菜承包了。小甜瓜變成“金蛋蛋”,農場合作的農戶笑開了顏。


(資料圖片)

“我們想讓中國人吃到超越日本的網紋蜜瓜”

作為甜瓜中的精品,網紋蜜瓜有水果皇后的美譽。但因其對種植環境要求嚴苛,對栽培藝術要求精細,因而生產投入的成本高,令很多農戶望而卻步。

提到網紋瓜,繞不開日本的靜岡蜜瓜。作為曾經的“網紅”,靜岡蜜瓜以“優雅細膩的甜味、令人垂涎的質地、類似于麝香的濃郁而清爽的香氣”而聞名,同時也因為“一樹一果”等嚴苛種植方式,對外觀、糖分、運輸等的嚴格出品要求和各大日本蜜瓜公司對它的營銷注解,使其價格昂貴。

金伯利農場 圖片來源:叮咚買菜

“其實,我們中國的育種水平并不比日本差。”時創農業(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時創農業”)創始人熊衛華說,他們團隊早已培育出口感能與靜岡蜜瓜媲美的品種,從材料篩選、品種成型到品種登記,前前后后花了10年的時間,并利用300多個品種組合做氣候適應性栽培試驗,再經過三年的栽培試驗,最終確定網紋蜜瓜作為推廣品種。

解決了育種的問題之后,熊衛華發現,最大的困難并不是高品質種質資源的稀缺,而是傳統的種植方式導致的產量低、產品外觀差,進而無人愿意收購,最終影響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從一定程度來說,中國網紋蜜瓜的育種水平不比日本低,但是種植的精細度不如日本,網紋蜜瓜外觀沒有日本的漂亮。”熊衛華說。

2018 年,在完善了前期布局和配套技術建設之后,時創農業在金伯利農場以網紋蜜瓜為試點,打通了從育種、標準化栽培到采后處理的全產業鏈條,并于2020年正式啟動以華東地區為主要市場的渠道擴張。

作為一個新品種,從試驗產品到穩定周期供應的產品,還需要花費時間成本來試驗規模化種植,以滿足渠道市場標準化供應。也因此決定了網紋蜜瓜的市場回報是長周期的,盡管如此,熊衛華說:“我們想讓中國人吃到超越日本的網紋蜜瓜,這個理念讓我們堅持到現在。”

牽手叮咚買菜,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這時候,電商平臺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一邊是高超的育種技術和高標準的種植條件,另一邊是穩定的流量和精準的用戶人群。與此同時,走向產地、以科技創新推動農業供給側升級,是叮咚買菜一直以來堅持的發展方向。時創農業對農業初心的堅守和在農業集約化方面的探索,恰好是叮咚買菜所需的。

二者一拍即合。

同時,在叮咚買菜的加持下,時創農業帶領著當地農戶奔向了致富之路。

55歲的張繼富是臨河農場八分場農民,2018年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參與到了金伯利農場甜瓜種植項目中來。之前,張繼富在臨河有30畝土地,夫妻全年收入幾萬塊,在成為合作農戶之后,夫妻兩人在產季的月收入甚至超過萬元。

張繼富在金伯利農場 圖片來源:叮咚買菜

在金伯利農場,像張繼富這樣通過合作種植獲得實實在在受益的農戶還有很多,同時,金伯利農場還通過系列舉措培養新農人。

據時創農業相關負責人介紹,包括金伯利農場在內的幾個內蒙古園區,90后在業務團隊中的占比超過50%。這些年輕人之所以愿意留在這里,主要是因為有組織的培訓與技能提升機會。特別是在高效使用智能水肥系統和電商平臺銷售方面,年輕人感到這里有更多的機會和潛力。如今,金伯利農場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000人以上,帶動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和技術進步。

訂單農業模式下,金伯利農場按照叮咚買菜的需求定量生產,叮咚買菜從訂單簽訂開始就介入生產,從土壤、水源檢測,到最終產品農殘檢測都有嚴格要求并全程跟蹤,還提供農場操作規范培訓,并對每個批次的產品都有嚴格的品控標準,從源頭嚴把品質關,帶給消費者高品質的農產品。

據叮咚買菜資深基地開發李小柱介紹,除了1899蜜瓜外,未來雙方極大可能加深在其他瓜果品種方面的合作。而隨著雙方合作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南方果品將在北方落地生根,“南果北種”不僅開啟了農業種植的新思路,也拓寬了農民的致富路。

綠色打底的巴彥淖爾,正在持續積蓄綠色動能。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