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統計,截至2022年末,我國登記注冊的企業數量為5282.6萬戶,其中99%以上是中小企業。而在中小企業中,制造業又占據半壁江山。盡管中小企業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貢獻巨大,但其發展也面臨顯而易見的問題,其中一個較為明顯的問題就是創新投入不足。
以筆者所在的橡膠輪胎產業為例。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統計,2022年全球輪胎產量達到17.3億條,銷售額1775億美元。我國輪胎企業生產輪胎8.56億條,占全球約50%的產能,但銷售額只有280億美元,僅占全球輪胎銷售額的16%。產量與銷售不成比例,嚴重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換句話說,我國輪胎企業多集中在中低端輪胎產品的制造領域,嚴重缺乏高附加值的高端輪胎。尤其是民用航空輪胎幾乎全部依賴進口,面臨“卡脖子”風險。
實際上,我國輪胎行業大而不強、缺乏創新的尷尬事實,只是我國工業的一個縮影,鋼鐵、汽車、石油化工、材料等領域均面臨企業眾多、產能全球第一,但是企業創新不足、缺乏高附加值產品等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一個很重要的解決方案是促進高校培養能夠打造出特色產品的卓越工程師,從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優化。2010年,教育部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學)會,共同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8年,教育部又聯合工信部、中國工程院發布《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在上述重要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每年培養的工程師已達160萬人,成為國家戰略人才矩陣的重要生力軍。
當前,要繼續深化卓越工程師培養,行業企業和高校應有更多作為。仍以橡膠輪胎工業為例,其難以吸引本領域畢業生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我國輪胎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工程師晉升通道存在“天花板”;二是與移動互聯網等熱門行業的薪資相比,橡膠行業的薪資待遇較低;三是橡膠輪胎工業具有化工行業的共性特點,工作環境與其他行業相比存在劣勢。
在這種大背景下,該如何引導橡膠工程及其相關專業學生在橡膠行業就業呢?筆者認為,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下,橡膠輪胎工業要加快由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變,大幅度降低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崗位的比重,加強智能化操作,從根本上改善橡膠輪胎工業的工作環境。當企業的效率提高、規模變大、利潤增加,工程師的待遇自然就相應提高了。
與此同時,我國橡膠工程專業的本科教育亟須結合行業及市場需要,作出五方面調整。一是要認識到人工智能對于未來橡膠行業發展的影響和沖擊,以及當前橡膠工程專業本科教育自身存在的短板和局限性。例如,隨著我國適齡勞動力逐步短缺,橡膠輪胎行業勞動密集型作業模式要逐步向技術密集型作業轉變,這就需要大量的工程師作支撐,高校應設立相關課題,組織專業教師深入行業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并提出教學改進意見。
二是行業頭部高校有責任在吸納行業企業需求的基礎上,組織編寫橡膠工程智能制造的相關教科書,將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融入橡膠工程智能制造的具體實踐中。
三是要對當前橡膠工程專業的培養計劃及時進行調整。目前,橡膠工程專業的學習內容,更多的是橡膠材料本身性能的提升、配方的精準設計以及工藝條件的迭代優化等。而未來的工程師面對的更多是橡膠材料性能數據庫的組建與智能匹配、配方的人工智能設計、加工工藝的人工智能優化以及工業機器人的編譯操作。在這種大背景下,高校可將相關專業名稱升級為“橡膠工程智能制造”,實現教學內容與人工智能制造相關知識深度融合等,以此確保所培養的專業工程師能夠滿足未來橡膠工程智能制造技術及管理的要求。
四是結合行業企業未來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調整現有橡膠工程專業的課程計劃與教學大綱。一方面,在大學四年本科課程計劃中穿插安排足夠學時的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如在大二基礎課中安排計算機編程必修課,在大三專業課中安排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方面的專業必修課,在大四橡膠工程高等實驗課中融入計算機仿真虛擬教學實驗,在大四畢設環節規劃及體現橡膠材料的人工智能配方設計和性能自主優化元素等內容。另一方面,在教學大綱中滲透人工智能的教學內容。如在“橡膠加工工藝及配方”課程的教學大綱中融入人工智能教學內容,體現出橡膠配方的智能設計以及橡膠加工工藝的人工智能自主優化內容。
五是橡膠工程本科專業可以和軟件、自動化以及人工智能等專業進行多學科交叉聯合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本科畢業生既能適應國家未來智能制造的發展趨勢,也能滿足企業對于網絡信息學交叉工程師的培養要求。
與之相似,傳統的鋼鐵、煤炭、機械加工等行業也要轉變思路,由高校聯合行業企業共同發力,培養畢業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人盡其才、才為企用,真正實現以卓越工程師支撐我國卓越企業的發展。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05日第7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