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走近2022年“寶武杯”全國杰出中小學中青年教師金獎獲得者中國教育報刊社寶鋼教育基金會主辦
一切為了特殊孩子的成長,是吉林省長春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王丹丹的堅守。不久前,她榮獲“寶武杯”全國杰出中小學中青年教師金獎。
為了孩子,王丹丹從無到有建起學前康復部;為了孩子,她和團隊一路求索深耕康復教學;為了孩子,她走訪30多所普通學校,了解參加融合教育的特殊孩子的發展情況……她說,要努力成為特殊孩子成長路上的一縷微光,驅散他們生命中的陰霾。
用愛與奉獻詮釋特教初心
“好像是命運的安排。”談到成為特教教師的契機,王丹丹說。
十二三歲的時候,王丹丹的爺爺調到了一所聾啞學校工作。在那里,她第一次與特殊孩子有了接觸。“那些孩子一路跟著我從校門口走到辦公室,還從門縫里偷看我。”奇怪的是,膽小的她并沒覺得害怕,反而有種熟悉感。這種熟悉感在王丹丹心里悄然發芽,促使她選擇了特殊教育師范專業。1997年,19歲的王丹丹從長春特殊教育師范學校畢業,正式成為一名特教教師。
初入職,王丹丹擔任一年級新生的班主任并從事語文教學工作,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一個班17個孩子,來自不同縣市,小的七八歲,大的11歲,都沒有離開過家,更是第一次走進校門。為了緩解孩子們的分離焦慮,王丹丹恨不得時時刻刻陪在孩子們身邊。白天,她和孩子們同吃同活動;放學,她把市里的孩子一個一個地交到家長手里;晚上,她陪住宿的孩子玩游戲、洗漱,安撫他們入睡。漸漸地,孩子們適應了新環境,王丹丹也有了集老師、媽媽、保鏢于一身的新角色。
特殊孩子,每個都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需要教師特別細心、耐心和有愛心。課堂上,王丹丹手把手地教孩子們摸聲帶、按鼻翼,感受聲音的振動;蹲下身,讓孩子們幾十次地觀察發音時的口型。生活中,她教孩子們擦桌、掃地、疊被子,特殊孩子有時會不受控制地哭鬧、排泄,王丹丹總是耐心安撫,幫他們清理排泄物,擦洗身體。
王丹丹還關注每一名學生背后的家庭,從租房子、找工作到家庭輔助康復指導細節,事無巨細地為家長提供幫助。疫情防控期間,她帶領教師們探索線上教學,每周總結教學經驗,調整訓練模式,絕不耽誤任何一個孩子的康復進程。
“沒覺得不容易,反而覺得很享受。”談起工作,王丹丹記得的只有甜。在她心里,每個特殊孩子都是寶貝,孩子們每一點滴的進步,都是她快樂的源泉。
幫孩子找到回歸社會的路
上世紀90年代末,有時會出現個別聾人偷竊的事件,王丹丹和同事們就需要去派出所做手語翻譯。每當這種時候,王丹丹的心上都像扎了一顆釘子:“我們培養了十幾年的孩子,畢業后卻無法真正融入社會,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
怎樣幫特殊孩子找到回歸社會的路,成了她的心結。
1999年,王丹丹在外地學習時,看到當地四五歲的特殊孩子通過語言訓練可以用口語自如交流,深受震撼的同時也深感慚愧。“語言訓練開始得越早,效果就越好。”王丹丹說,“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們的差距太大了。”
一回到學校,她便和幾個年輕教師組成語訓小組,馬不停蹄開始語訓的探索。
沒有教材,她們就從生活用語和常見詞匯開始。“用的都是笨辦法。”王丹丹說。為了讓孩子們區分牙刷與刷牙,她拿著牙刷模擬刷牙的動作反復示范。為了讓孩子們認識杯子這個簡單的詞匯,她找來了學校里所有的杯子一個個展示。當時,部門只有一臺電腦和一臺打印機,王丹丹自學打字,又找來豐富的圖片制作校本教材。
一年下來,語訓小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孩子們表現得非常棒,有些孩子發音還很清晰。”在一次故事展演上,語訓小組的成果讓教師和家長看到了希望,語言訓練也從最初的個訓擴展到全學科滲透。
2009年,王丹丹又迎來了一次從無到有的挑戰。
那年新年,學前康復部由市殘聯遷入特殊教育學校。誰能挑起這個全新部門的擔子?領導想到了王丹丹。
大年初八,王丹丹和同事搭上了去上海學習的火車。從人員配置、硬件設備、教室布局,到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康復方法,她們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算是學了些皮毛,先勉強把學前康復部建了起來。”王丹丹說。
在學前康復部初成立的兩三年里,教師們基本沒有休過寒暑假,一有時間就去各地培訓學習。從最初的2名正式教師、19個孩子,到最多時候的20名教師、近50個孩子,如今,學前康復部已將90多名孩子送回普校就讀。
高標準打造專業的康復教育
身為特教教師,光有愛心和耐心還不夠,必須夠“專業”。王丹丹常說,自己底子薄,因此,她和她的團隊特別肯學、認學。
2011年,當得知華東師大聽覺言語重點實驗室在全國特教學校尋找實踐基地時,王丹丹迎難而上。那段時間,她每天在電腦前工作到半夜。經過嚴格的答辯和實地考察,終于,學校成為首批“全國醫教結合實驗校”。
“這次機會對我們幫助特別大,我們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自此,學前康復部搭建起集體課和個訓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每個孩子都會經過專業評估擁有個性化的康復方案,并不斷根據個性需求,擴展到感覺統合、思維訓練、注意力訓練和勞動技能等方面。
為打造專業的教師團隊,王丹丹經常鼓勵學前康復部教師抓住培訓和比賽的機會提升自己。在好學之風的引領下,學前康復部教師多次在國家級、省級康復技能大賽中獲獎。團隊也完成了“醫教結合,綜合實踐”等多個課題的研究,部門的康復教育向著高水平、強專業不斷發展。
如今,王丹丹的團隊又迎來了新挑戰。“這幾年,學校接收的學生情況更加復雜,多是發育遲緩、孤獨癥或者多重障礙兒童。”王丹丹說,“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帶著教師們盡快學透新的康復技能,用更專業的手段幫助這些孩子。”
《中國教育報》2023年08月25日第1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