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余里
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1日公布最新植物調查成果,四川臥龍科研人員自2020年啟動植物多樣性監測調查以來,先后發現并命名植物新物種5個:熊貓馬先蒿、臥龍無柱蘭、臥龍盆距蘭、和民盆距蘭和臥龍報春花。
馬先蒿屬新物種——熊貓馬先蒿,這是臥龍自然保護區自1963年成立以來,首個由保護區科研人員發現、命名并正式發表的植物新種,是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程躍紅和副高級工程師林紅強開展的《臥龍保護區馬先蒿屬植物多樣性及保護研究》課題研究成果之一,該物種從野外首次被發現到文章發表跨度達3年,僅在高山灌叢草甸區域發現1個居群,有超過1000余株開花個體。熊貓馬先蒿植株高10至40厘米,葉片羽狀長橢圓形,被柔毛覆蓋,花冠紫紅色,像一串向下的小喇叭。開花時間約在6月中下旬,可持續至8月下旬,果期是7月至9月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為熊貓馬先蒿。(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報春花科植物新種——臥龍報春,2023年1月在線發表于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Keys》上,它由程躍紅和林紅強等人發現并采集到該植物花期標本,經野外觀察、形態對比及分子系統學研究,最終確認為報春花科新物種,因其模式產地在臥龍保護區,故取名為“臥龍報春”。它生長于海拔3400米左右的高山灌叢與草甸交界區域的陡峭巖壁上,花期在5至6月,果期為8至9月,目前僅在臥龍發現1個居群。
圖為臥龍報春。(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蘭科新物種——臥龍無柱蘭,2021年11月發表在國際植物學期刊《北歐植物學》上,是程躍紅和林紅強等人在轄區巡護監測過程中發現的,以模式產地“臥龍”命名。該蘭科植物生長在海拔2700米左右的陡峭崖壁上,植株高約19至22厘米,花期為7至8月。莖呈紫紅色,開白色小花,中心為綠色。目前僅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發現1個居群,約70株成熟個體,參照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標準,臥龍無柱蘭被認定為“極度瀕危”等級。
圖為臥龍無柱蘭。(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另外兩種蘭科新物種——臥龍盆距蘭、和民盆距蘭先后發現、命名發表,掀起了四川臥龍蘭科植物多樣性的神秘面紗。山高谷深是四川臥龍最典型的地形地貌特征,這里不到100公里的直線距離內,海拔落差達5000米,發育著呈現垂直帶譜分布的闊葉林、溫性針闊葉混交林、寒溫性針葉林、高山灌叢、高山草甸和高山流石灘稀疏植被帶。降水的滋潤、樹林的庇護和陽光的透射,為眾多植物提供了絕佳的生長條件。
圖為臥龍盆距蘭。(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圖為和民盆距蘭。(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臥龍給予了我們發現新物種的良好環境,我們也在無數前輩辛苦調查研究和分類成果的基礎上,接力開展科學調查。”程躍紅說,通過野外調查、標本整理、社區訪問等方法,科研人員還對全區野生蘭科植物的生存現狀進行了系統調查、梳理和編目。最新科考數據顯示,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臥龍片區內,僅蘭科植物,在短短三年調查期內,與2019年的本底32屬74種相比,增加了9屬25種。除3個新物種,還有5種四川省新記錄種,17種為臥龍新記錄種。
標簽: